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掷了两颗原子弹。但鲜为人知的是,纳粹德国早在美国“曼哈顿工程”之前就启动了核项目,进展还一度快于盟军。为了避免希特勒拥有原子弹,英军多次派特工破坏位于挪威维莫克的重水工厂,最终让德国研制核武器陷入困境。那么德国的核项目为何需要重水,盟军又如何切断德国的重水供应呢?


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

德国开始秘密研制原子弹,挪威重水成为重要一环

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核物理研究中心,许多科学家年纪轻轻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科学家发现原子可以再分割,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后。就开始尝试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看看能不能像做加法那样造出新元素。1938年德国科学家迈特纳和哈恩继续试验“点金术”时意外发现,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后产生了亮光。后来进一步发现铀的同位数铀235原子核,在被一定速度的中子轰击后,会分裂成两个新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2至3个中子,继续轰击附近的铀原子核。在这一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裂变的原理。


核裂变示意图

当时德国已经对周围国家磨刀霍霍,并于1938年兵不血刃的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核裂变在军事上可能的用途,得到了希特勒的重视。德军占领了捷克后就驱使工人开采普日布拉姆铀矿的矿石,运回本土后再通过机器分离出铀235。

但是以海森堡为首的德国原子能研究团队,很快意识到光有核原料不行,还需要一种合适的材料作为核反应堆的减速剂。当时各国科学家都不清楚,如何能够高效的把占铀元素只有0.72%的铀235。与剩下的铀238分离出来,导致短时间内可供研究的铀块中铀235密度偏低。如果不使用减速剂,那么原子核裂变后释放的中子,就会因速度太快而跑出铀块。有人提出用水做减速剂,同时也将核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导出来。但普通的水分子也可能吸收中子,近一步降低了发生核反应的成功概率。但如果用氢的同位素中,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指的氘。与氧结合出来的重水做减速剂,就完全避免了吸收中子的问题。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

巧合的是在1934年科学家发现了重水的存在后,挪威在维莫克镇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重水工厂。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附近水电站提供的廉价电能,不断的进行电解水。由于氘比普通的氢原子多一个中子,电解成气体后密度偏大。将其从氢气中回收后与氧气反应成水,然后再继续进行电解水的操作,最终实现将重水与普通水分离出来。而德国在1940年4月的挪威战役中占领了该重水工厂后,每个月都将制造出来的重水运回德国本土进行核项目。


挪威重水工厂

英军决心派特工破坏工厂,第一次突击失败还泄了密

按理说德国的核武器研发处在极端保密的状态,英法等国高层从一开始也根本没意识到原子弹的威力。然而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迫害犹太科学家,许多科学家逃往英法后提供了德国可能研制原子弹的信息。1942年曾经供职于维莫克工厂的一名挪威专家逃到了英国,告诉英国政府德国人接手该工厂后增加了重水的月产量。再结合其它科学家提供的信息,英国高层很快判断出这些重水绝对与德国的核武器计划有关。为了防止希特勒用原子弹毁灭其它国家,英国必须消灭维莫克工厂。


二战英军滑翔机

然而尴尬的是,尽管英国轰炸机可以从本土直接飞到维莫克工厂上空。但由于该地地形异常崎岖,周围都是陡峭的悬崖。如果派轰炸机白天前去轰炸,必然遭到德军战斗机和高射炮的全力拦截。如果派轰炸机夜间出动,在没有卫星导航和激光制导的年代,想用炸弹命中维莫克工厂也是极为困难。于是英军中负责特种作战的宾格斯,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夜间用滑翔机将特种部队,空投到维莫克工厂附近。再让他们潜入维莫克工厂,炸毁重水相关设施。

1942年10月24日,代号为“燕子”的第一次突击行动开始。考虑到维莫克工厂周围的情况复杂,英军第一次只空投了4名挪威籍特工。他们落地后首先花了两天时间,才在德国人发现前找齐了其它空投装备。然后在维莫克工厂周围反复探查德军的驻防情况和地形,并找到了一块可用于滑翔机降落的空地。11月10日经宾格斯精心挑选的32名突击队员分乘两架滑翔机,由两架“哈利法克斯”重型轰炸机牵引。准备飞到维莫克工厂附近分离,突击队员乘坐滑翔机落地后继续执行任务。


二战英军“哈利法克斯”轰炸机

然而这一次庞大的“哈利法克斯”,在雷达上引起了德国人的注意。在德军夜间战斗机的猛烈攻击下,两架轰炸机和两架滑翔机都被击落。更糟糕的是德军在一架坠毁的滑翔机残骸中,找到了一张维莫克工厂附近的地图。驻挪威德军司令部立刻反应过来,英国人是要对维莫克重水工厂下手。于是紧急增派了一个连的警卫兵力,这就意味着得英军再想对工厂进行破坏的难度值翻倍。

第二次突击准备更加充足,成功潜入工厂炸毁重水罐

尽管第一次行动失败,可从德国传来的不实情报显示,德国人似乎在研制原子弹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听闻此消息,心急如焚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要宾格斯马上准备下一次作战行动。宾格斯吸取了之前目标过大的教训,决定缩小行动范畴。只对维莫克工厂中,生产重水的核心设备和重水储存罐进行爆破。这样整个行动,只需要6名突击队员就够了。

1943年2月16日晚,英军派出一架中型运输机。将6名代号为“枪手”的突击队员,空投到斯库利凯湖上。该地距离维莫克工厂有45公里远,从而避免了第一时间被德国人发现。按照原计划,他们应该与英国军情六处在当地的线人艾因纳尔取得联系。可他们在寒风中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见到艾因纳尔,只好主动下山去找人。巧合的是就在他们艰难的在积雪中前进时,几个月前第一批空投的4名挪威特工也出现在附近。认出对方后大家热情拥抱,行动组成员意外地增加到了十个人。

当他们终于找到艾因奈尔时,后者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他在第一次行动失败后竟然混入了维莫克工厂,从而了解到了该厂内部结构和德军警卫的情况。他还告诉突击队员,由于两次行动间隔时间太长,当地德军竟然认为英国特工要炸毁的是附近的水坝。已经将大部分兵力调离了维莫克工厂,目前警卫人员只有12个人。


身穿白色伪装服的特工队员

2月27日经过反复计划后,突击队长罗尼决定由他和4名“燕子”队员携带炸药包负责爆破,其他5人使用冲锋枪负责警戒。当天晚8时他们从秘密据点出发,先在积雪的密林中跋涉了几公里。冒着巨大的危险,爬下了约300米高的一段陡坡。小心翼翼的趟过溪流后,又冒着被德国人发现的风险爬上了对面的陡坡,这才到达了通向工厂的铁路路基。

10个人小心翼翼地接近了工厂大门,意外发现此处竟没有1个德国守卫。于是一个队员掏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大剪刀,剪断了工厂大门上的铁链。突击队员快速进入,5个队员按事先的计划占据有利位置持枪警戒。罗尼和其它人沿着管道终于爬到了生产重水的车间,并在18个重水罐上依次安装了定时炸弹。


现代医用重水

整个行动异常的顺利,没有惊动一个工人和警卫人员。当10个人汇合后刚刚离开工厂大门,里面就传来了剧烈的爆炸声。这时德军警卫人员才如梦初醒,急忙拉响了刺耳的警报。可他们如无头苍蝇般搜了几圈,也没有发现一个可疑人员。而重水罐中的450公斤重水,已经全部流进了下水道。此次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希特勒想把设备运往德国,却不料船只被炸彻底失败

维莫克工厂被破坏,让希特勒暴跳如雷。他严令当地德军抓捕潜伏的抵抗分子,并立即修复维莫克工厂的相关设施。到了年底潜伏下来的艾因奈尔给伦敦发电报,德国人又开始在维莫克工厂生产重水了。英国军方立即开始组织轰炸机对维莫克工厂进行轰炸,就连美国人都支援了一批轰炸机。然而维莫克工厂周围复杂的地形,让盟军的几次空袭都没有伤到工厂分毫。可是连续不断的空袭,终于让希特勒的神经绷不住了。他决定将已经生产的重水和相关设备,从挪威运到德国本土。


廷斯贾克湖及其码头

1944年初艾因奈尔向伦敦发报,德国人有可能会在1944年2月。将生产了6个月的重水和核心设备运往德国,请求允许他组织人员进行破坏。在得到高层授权后,艾因奈尔联系上了一名叫本泽的特工队员。他们仔细研究了德国人的运输路线,发现在两段铁路线之间隔着廷斯贾克湖。德国人必须将重水搬上轮船,运过湖面后继续用铁路运输。于是艾因纳尔和本泽假扮成重水工厂工人,于2月19日来到了廷斯贾克湖。他们眼见铁路工人将重水和生产设备,搬上一艘名叫“海多罗”号的老式轮船,而预定押船的德军士兵还没有到达。于是俩人没费多大力气就骗过船上的挪威警卫,上船后神不知鬼不觉的在“海多罗”号船底安装了定时炸弹。20日10点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德军,下令“海多罗”号开船。45分钟之后当该船到达廷斯贾克湖最深处位置时,艾克纳尔和本泽安装的定时炸弹引爆。5分钟后这些重水和机器,就全部沉入了湖底并被彻底破坏。


第一颗实战用原子弹“小男孩”

得知最后的重水也被摧毁,希特勒气得暴跳如雷。他想在德国本土建个重水工厂,但考虑到种种条件限制后被迫放弃。不过这时海森堡告诉希特勒,用石墨也可以作为中子减速剂。于是德国军方就向法国一家专门生产石墨的工厂,订购了数十块大型石墨板。可没想到该工厂的老板察觉出石墨板可能用于军事用途,就故意在生产过程中掺了大量杂质。结果海参堡团队用这些石墨板进行研究,最后认为需要数十吨铀235才能制造出一颗原子弹。这一令人绝望的结论,让希特勒彻底放弃了核武器计划。而美国则加班加点的研制核武器,终于带领人类走进了核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