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清朝时的百姓形象)
嘉庆二十五年,春季。
事发于直隶河间府。
河间府这个地方,不是一个具体的城市,而是一片区域,而且这片区域还是很大的,清末的时候,河间府包括了今天河北和山东的很多城市。
说这一年呢,河间府的衙门向老百姓派官差,就是让百姓去承担徭役。
具体什么徭役,那不清楚,打仗的概率很小,因为当时清军的人数还蛮够用,而且白莲教起义早在嘉庆九年就结束了,军事上没有那么吃紧,所以大概率是挖一挖护城河,修缮一下城墙之类的活计。
官差派来派去,河间府有一个叫做李长幅的农民,就被选上了,官府就通知他,说李长幅啊,收拾收拾行李,跟着我们走吧,干活去。
没想到,这个李长幅,他非常的蛮横,说自己干不了,自己拒绝出官差。
来找他的衙役也是大开眼界了,说你一个农民,劳役派发到你头上了,你就得干,你凭什么拒绝啊?难不成你吃了熊心豹子胆?
封建社会,当然说也是有很多青天大老爷,有很多好官善吏的,可是贪官污吏,恶吏也不少,老百姓普遍畏惧官吏,可是李长幅面对衙役的质问,却表现出了一副十分傲据的样子,他指着衙役就问:
你们知道我是谁么?
衙役一愣,说你还质问我们?你是谁!你不就是普通农民李长幅么?
(仪亲王 永璇)
李长幅说大错特错,我可不是农民,我是当今天子嘉庆皇帝的哥哥,仪亲王永璇的护卫。
永璇,就是爱新觉罗永璇,他是乾隆皇帝的第八子,那嘉庆皇帝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按辈分,永璇可不就是当今天子的哥哥么?
李长幅说自己是永璇的护卫,名头很大,但是衙役们并不相信,吹牛谁不会啊,衙役们心说你是王爷的护卫,我还是王爷他爹呢。
当然了,这话心里说说算了,那不能说出来,说出来那就是大不敬,是要杀头的。
反正李长幅的话,衙役们根本就没当回事儿,立刻就表示,李长幅啊你,你胡说八道,我们从没听说过仪亲王有你这么一个护卫,你要真是皇家护卫,你得有个凭证吧,你把证据给我拿出来!
那么李长幅有没有证据呢?他还真有,在衙役们的质问下,他当即从怀里掏出了一份凭证,这份凭证呢,是一张谕帖。
这个谕帖啊,和我们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奏折差不多,外面是硬皮,里边是纸张,仪亲王在里头写上“兹证明李长幅xxx”这样的话,这就可以当做是李长幅护卫身份的一个证明了。
这谕帖一掏出来,衙役们也不说笑了,也不摆谱了,反而是一个一个两腿发抖,汗都下来了。
谁能想到,这老小子真有货啊。
衙役们不敢耽搁,立刻拿着李长幅提供的谕帖就往河间府衙门跑,然后把这个谕帖上报给了更高级别的官员。
衙役们说,大人,小人今天去派官差,派到这个叫李长幅的人身上时,他公然抗拒,还说自己是仪亲王永璇的护卫,还掏出了这么一个谕帖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您看这怎么办啊,是接着给他派啊,还是就不给他派了?
(清朝大臣 形象)
河间府的官员们拿过谕帖,他们也犯嘀咕,因为他们这一级别的官员,平时很少和皇亲国戚打交道,他们倒是知道宫里有这么一位王爷,可是谁都没见过,也不知道王爷的字迹是什么样的,所谓谕帖,的确存在,但是官员们见识浅薄,也没见过,没有参照,瞧不出真假,所以河间府官员思来想去,认为这事儿挺大,挺复杂,自己定夺不了,干脆又把谕帖送到了直隶省。
直隶省的官员见多识广,几个大臣把谕帖拿过来一鉴定,最终得出结论:
该谕帖系伪造。
直隶省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大为震动,这民间百姓竟然敢公然冒充皇家护卫,还伪造身份,自己给自己开上工作证明了,这还得了?于是直隶省立刻照会刑部,要刑部即刻捉拿李长幅。
可是没想到,衙役们再去拿人的时候,李长幅已经不见了,他人早跑了。
虽然人没捉到,但是刑部倒是把李长幅的这个真实身份给搞清楚了,李长幅所谓是仪亲王永璇护卫的这个身份,那肯定是他伪造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这哥们还真的跟仪亲王永璇有点关系,什么关系呢?
李长幅的女儿,嫁给了仪亲王的儿子绵志做小妾,所以李长幅等于是仪亲王的亲家。
现在我们看,这个好像是属于亲家关系,但是当时毕竟是古代,小妾的身份是很低的,不能算作男人的合法妻子,所以你说是亲家吧,那也不算,只能说是有点亲戚关系。
并且,事发之后,李长幅听说朝廷要拿他,他是脚底抹油,二话不说他就跑到了仪亲王府里,他躲藏了起来,是死活不出来。
刑部当时是让哪个部门去捉李长幅的呢?让步军统领衙门去的。
这个单位,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皇城内外的治安工作,有军队的属性,但是还有警察的职能,权力很大。
(仪亲王府)
可是,权力再大,他们也不敢到亲王级别的府里去捉人,尤其又是这位仪亲王,是皇帝的哥哥,跟皇帝关系非常好,当年嘉庆扳倒权臣和珅的时候,永璇那是立了大功的,他平时到宫里去,都不用对皇帝行跪拜礼,您想想这么一个人的王府,谁敢擅闯?
所以,步军统领衙门的武将就报告刑部,说这仪亲王府啊,我们去了,都没敢到门口,只是在附近转悠了一下,人家王府警卫森严,门口都有护卫,而且那护卫帽子上都有顶戴,那一看都是皇室中人,谁敢去招惹他们啊。
刑部的官员也没办法,因为这案子涉及到了宗室,说白了属于是皇帝的家事,那既然如此,就上达天听,交给皇帝办吧。
于是,刑部官员就把案件的卷宗移交给了嘉庆皇帝,说皇帝这事儿您看怎么处理,我们听您指示。
嘉庆一看,明白怎么回事儿了,皇帝就说你们别管了,这事儿我来办吧。
那皇帝是怎么处理的呢?皇帝也没有袒护自己的哥哥,而是直接就把卷宗拿给仪亲王看,让仪亲王先表个态。
仪亲王永璇,您别说还挺守规矩,看罢事情原委之后立刻表示,说李长幅这个人我倒是认识,但是王府太大,旮旮旯旯地方太多,他藏没藏在王府里,那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如果他要是藏在王府里,我肯定给他捉来法办,绝不袒护。
仪亲王这么说,皇帝很满意,但是细心的皇帝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他就问仪亲王,说你儿子绵志纳妾这个事情,我怎么不知道呢,皇家有婚姻,这是喜事儿,你给我讲讲吧。
仪亲王说这事儿啊,这是小事儿,就是前两年吧,有天我儿子绵志上街溜达,在路边正好就碰到这个李长幅因为生活贫困,难以生计,于是他就在街边卖女儿。
他这个女儿啊,长得还行,绵志就相中了,于是干脆花钱把李长幅的女儿买了回来,当做自己的妾室。
这个买回来的小妾,和绵志的感情还非常的不错,俩人十分恩爱,小妾很快有了身孕,还生了孩子。
当然这事儿我一开始不知道,儿媳妇都生完孩子了,绵志才把这对母子领到我面前给我介绍,我一看这生米都煮成爆米花了,于是就替绵志在宗人府(清朝皇室成员的一个管理单位)给儿媳妇补办了手续,实在小事一桩,我就没跟皇帝您说。
(嘉庆皇帝像)
仪亲王永璇说的是风轻云淡,没当回事儿,但是嘉庆皇帝听完之后,他是勃然大怒,因为清朝皇室有明确规定,皇室子弟不允许直接购买民女作为配偶或者妾室,哪怕买来做奴婢也不行,像绵志这种皇族,他们的婚配严格受到旗籍身份,选秀制度的限制,所以绵志这就犯了私卖民女的罪过。
并且,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个李长幅啊,他还真是藏到了仪亲王府里,那为什么仪亲王永璇不知情呢,因为李长幅到王府投奔的就是他这个女婿绵志,是绵志为李长幅提供了安身之所,这就又犯了窝藏人犯的罪名。
所以,两罪并罚,嘉庆对绵志施行了十分严格的处理。
首先,绵志的身份是郡王,那干脆郡王你也别当了,我把你降为贝勒。
其次,绵志在朝廷里担任的都统等职务一概撤掉,让他停职反省。
最后,罚掉绵志四年的俸禄,当然不能说一分钱也不给绵志留,皇帝特别开恩,说四年俸禄分八年罚完,还给你留下一半工资。
而至于这个李长幅后事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依作者来看,嘉庆对自己家的实在亲戚都这么狠,那对李长幅也一定不会手软,不仅要承担劳役,活儿干完之后,搞不好还要混个流放黑龙江...
对于绵志的处理,嘉庆颇有一种“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意味,可是皇帝在极力打击捯饬宗室的时候,又有没有想过,李长幅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的女儿呢?
一个偷奸耍滑的李长幅或许是咎由自取,或许是个例,可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二十年,天下间又有多少饥寒待毙的婴儿,又有多少卖儿卖女的父母呢?
参考资料:
《承政院日记》
《仁宗睿皇帝实录·卷二》
《清史稿·本纪十六·仁宗本纪》
邓小亚.论清朝前期赋税法律改革.重庆大学,2020
邱凡.北京清代亲王府建筑空间形态研究.北京建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