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那年,战争还没有结束,王扶之从生死线上被救回后得到了一个轮休的机会,彼时,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看看,因为这一仗下来,他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去了。

他拖着伤痛的身体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眼前的景象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他还记得在某个山岗上,父曾经带着他挖过野菜,也记得在某处山沟里,他曾跟着红军队伍躲避敌人的追击。

他加入部队的时候也才12岁,在乱世中长大的孩子十分早熟,很多事情他都明白,于是打从记事开始就想着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他们家很穷,小的时候他就开始给人家做长工补贴家用,即使只零星认得几个字,但他也知道“民族大义”是什么。

等他长到12岁,红色基因开始在延安一带扎根,他刚好就在那里,谁家有个困难,红军闻着声就来了,无偿帮助乡亲们劳动,那和蔼可亲的样子看得心痒难耐。

他清楚这就是他应该追随的好队伍,于是便勇敢的向红军战士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干部一听说有人想加入,笑着与他对话:“你这小孩多少岁了,年龄小我们可不要。”

“我都快十七了,你看我这个子,打起仗来肯定没问题。”由于他的身高比一般人都要高,所以他才敢这样捏造自己的年龄。



所以他如愿进入了红军队伍,家里人起初起初听了并不愿意他参军,但后来一想,这样的世道存活艰难,孩子既然想去就没有理由拦着。

没多久,队伍就离开了,那会儿红军装备差,他们都是自己杀敌缴获武器的,别看他年龄小,打起仗来气势可足嘞,很快就生擒敌人缴获了一支枪。

战争中他迅速成长,但期间他一直没有再回过家,实在是没有时间,一直到抗美援朝他作为师长参战也未能见家人一面。

1952年,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被埋于碎石之下,与他同行的几人均受伤,但他们还是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力想办法自救以及等待救援。

可当时的情况就是一边是敌机在虎视眈眈,一边是怎么都挖不开的废墟,甚至上级已经在无比悲痛的情况下在他们的电报上写下了“牺牲”二字。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获救了,之后他在稍作恢复后再度投入战争,终于在次年迎来了休息的机会。

他一路上一直在回忆此前的经历以及小时候的事情,他发现,过往的那些岁月都已经变得十分模糊了,甚至将自己亲人的样子都遗忘了。



就在他快步行走的时候,后面传来一道声音:“嘿,同志,是要进村吧,上车我送你,这山路走起来可还有好几里地呢。”

他看到这个满脸沧桑的老乡,瞬间一股亲切之感浮上心头,于是便道谢之后上了车。

两人聊了很多,当老人提起自己儿子“王硕”的时候,语气中藏不住的苦楚。

而王扶之心疼不已,努力压抑情绪之后他说:“爹,儿子回来了......”

谁能想到这么巧,他们竟是真父子,相认之后两人抱头痛哭,似要将这近二十年的思念都宣泄出来。

这次回乡之旅让王扶之十分满足,他看着家乡亲友们安乐祥和的生活就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等他再次奔赴战场,也有了更大的动力,之后也成为了我国的开国少将,继续在新疆为国家戍边。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王扶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