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坐在龙椅上小光绪看着那么多人跪拜在自己面前,不知所措。一个表情冰冷的女人坐在身后的帘子内,告诉他不许乱动。
四岁的光绪被送进宫时,与他朝夕不离的祖母和母亲被厚厚的宫门阻挡在门外,即便是自己的亲妹妹,慈禧也不允许他们母子相见。慈禧的目的就是要让光绪明白,只有她才是皇帝的母亲。
虽然慈禧太后并不喜欢光绪,因为他过去文静,胆小,听到雷神都会吓哭。但是对于她来说,权力才是根本,她不需要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拯救大清。他需要一个听话的皇帝。
也许是出于对大清帝国的责任,皇帝不能是个庸才,一旦自己去世,大清的江山还是要有人来管理。也许是对同治皇帝的矫枉过正,同治皇帝是在奶妈的怀中长大的,慈禧那时还再争风吃醋,无暇顾及,现在她把对同治的那份歉疚给了光绪。
从进宫第一天,光绪皇帝就是在慈禧的训斥中度过。走路蹦一下、下跪姿势不对、衣服穿错了都要受到训斥。只要慈禧板起脸,光绪就吓得不敢说话。慈禧的训斥不仅是要光绪听话,也想要光绪不要成为同治皇帝那样的“庸才”,毁了大清江山。
光绪5岁开蒙,慈禧为他请了同治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为启蒙老师。还让光绪跟着自己看奏折,培养他实习政务。
但是在光绪的眼中,这个“亲爸爸”说一不二,所有人必须服从。小皇帝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个女人不喜欢自己。他竭力去把事情做好,把慈禧要求的做,可是从来没有一句夸奖。
他的自尊心因为挫折而比任何人都强,他多么想要向这个女人证明“我能行”。
二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娶了慈禧的侄女,并封为皇后。同年二月,慈禧从慈宁宫移居到宁寿宫,不再垂帘听政,19岁的光绪皇帝终于成为独立的皇帝,朝中所有职责和权力都归他所有。
虽然慈禧不再垂帘听政,就像中国所有家庭一样,作为皇家的长辈,光绪依然需要向慈禧请示有关政务,特别是人事任命都要经过慈禧的同意。
光绪无法摆脱慈禧的控制。他任命的亲信,都被慈禧找各种理由罢免,有的甚至送命。光绪渴望能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这个女人的认可。却不知,慈禧需要的只是一个任凭他摆布的木偶,光绪越想要证明自己,慈禧对光绪就越是苛刻。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内乱,请求中国出兵平乱。日本借机出兵朝鲜,挑战中国的宗主权。
听到这一消息,光绪很气愤,同时也感到兴奋。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强大。
几千年来一直对中国俯首称臣,听说这近几年效法西方,搞什么维新,弄了支海军,但是弹丸之地,能有多大本事。
这是振兴大清的机会,也是自己施展抱负,向“亲爸爸”证明自己的机会。而“弹丸之地”的日本再合适不过了。如果打败日本,是对外战争的第一场胜利,也是大清国运的转机。
光绪向慈禧报告了此事,慈禧正在准备自己的60大寿,让皇帝自己看着办。
光绪拿着圣祖皇帝平定准噶尔的《圣武记》,手不释卷地研究。这是帝王教育的思维结果,效法先祖。
清军出兵朝鲜。在朝鲜成欢驿,第一次与日军相遇,却不料被日军打败,退守平壤。很快,平壤也被日军占领,不到半个月清军被赶过鸭绿江,日本占领朝鲜。1894年10月,日本突破鸭绿江,直至沈阳。1895年,辽东全部失守,北洋水师全部覆没,日本随时可打到北京。
三
当初的意气风发,如今的节节败退,让光绪不知所措。是割地求和,还是血战到底?在两难选择中,皇帝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经受着地狱般的折磨。有生以来,皇帝从来没有经受过这样大的压力。
因为之前都是慈禧在做决定,自己不用承担结果。第一次有了权力,却发现这个后果太严重,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他的内心似乎又渴望慈禧来做主。
假如,这是一场胜利。光绪会让年迈老弱的中国再次焕发活力,向慈禧证明自己,向全国臣民显示了自己的治国能力。可惜事与愿违。
在一片反对声中,光绪皇帝在和议上签字,结束了大清有史以来最屈辱的战争。对于甲午战争,光绪认为:
自仓卒开衅,战无一胜。近者情事益迫,北可逼辽、渖,南可犯畿疆。沈阳为陵寝重地,京师则宗社攸关。况慈闱颐养廿馀年,使徒御有惊,藐躬何堪自问?加以天心示警,海啸成灾,战守更难措手。一和一战,两害兼权,而后幡然定计。其万难情事,言者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共谅者也。
显然,光绪并没有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但是他还是把战争的失败归于自己,还请求原谅自己的“万难情事”。
慈禧似乎乐于看到光绪的失败,因为这样光绪就不得不再次向她求助。所以,光绪要把慈禧修建颐和园的钱当作军费时,慈禧当即拒绝,并训斥了皇帝。
一个成长在深宫,被慈禧“圈养”的男人,即便有康熙乾隆的智慧,也没有打赢战争的把握。
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慈禧对光绪有了微词。这个她亲手培养起来的大清帝国的接班人,竟然与自己格格不入。
慈禧想要废掉光绪,但是恭亲王的反对,使得光绪还能够继续坐在龙椅上,但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光绪陷入了漫长的消沉期。在病榻之上,他命人进呈了驻日公使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以及英国人李提摩太编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从这些书中,他发现了新世界。这个世界与“四书五经”的世界完全不同。
他终于发现,战争的失败,并非是因为他的"无能",并非是由于他不够"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而恰恰是因为他太迷信圣人和祖先了,但是祖先的武器已经无法打败“维新”的日本。
当看到康有为的奏章时,光绪就产生了变法的念头。大清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变法时唯一出路,也是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当光绪向慈禧请示变法时,经历过洋务运动的慈禧深知变法的必要性,她知道以自己的才能并不能担任变法的主人,同时她也明白,光绪难当此大任。当面对弱势的大清,不变法确实别无他了。
在支持变法的情况下,慈禧作为一个政治家,她必须掌握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权。
这是光绪倾尽全力的一次政治赌博。战败的他,希望用一次"毕其功于一役"的拼搏来证明自己能"行"。
在变法中,光绪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刚烈、坚强和勇敢。他几乎把前二十几年生命中所积蓄的所有精力都释放了出来。他整夜整夜地不睡,白天也只吃很少的东西。他双眼布满血丝、然而精神高度亢奋。他和康有为都天真地相信,他们只要用圣旨把按照日本和西洋诸国药方抓来的灵丹妙药灌入大清帝国体内,不久之后,就会使大清帝国去腐生肌,起死回生。
五
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发布《 定国是诏》诏书的内容包括了政治体制、官僚制度、裁撤冗员、新设机构、发展工商业、建设铁路、开办银行、改革财政、改革教育、更新国防等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想要通过变法,挽救大清,也拯救自己的光绪没有想到,在变法前,慈禧早就有了计划。
时间已经过去月,诏书也发布了数百条,可是大臣的命运真正地实行。他们认为这些政策都是中看不中用,甚至大臣还向慈禧告皇帝的状。光绪自尊心大受打击,满腔怒火。
当得知,礼部官员王照的奏折没有传达自己手里,光绪把礼部六名堂官全部罢免,而且事先没有向慈禧请示。
光绪想要建立“懋勤殿”,减轻变法阻力,促进各项措施落地。
这些举动在慈禧看来,无疑是要将自己架空。同时,康有为的“围园杀后”之计也被人向慈禧告密。
1898年四月初十,变法前,恭亲王奕訢病逝。慈禧的废帝计划再没有人反对。
慈禧打算在天津阅兵时废除光绪。她已经找好了接班人,一个五岁的孩子。
因为袁世凯告密,慈禧决定提前行动。
光绪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他照常去给慈禧请安。
当他嗅到危险的气味时,想要出逃,却慈禧安排的太监拦住了他。他自知凶多吉少,给康有为传密信,令其速逃。第二天,慈禧再次垂帘於便殿训政。几天后,慈禧下诏,邀天下名医为光绪治病。这是在告诉天下,光绪将不久病逝。在康有为和外国列强的阻挠下,慈禧将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六
从囚禁的那一刻,光绪就彻底失去了斗志,连生存的意志都不复存在。当慈禧将珍妃投进井的那一刻,当外国要求自己亲政时,当慈禧当众羞辱自己时,光绪就像一个木偶一样,任凭摆布。
回顾自己的一生,光绪发现,除了学业之外,他没有在任何事情上取得过成功。他从来没有真正赢得太后的欣赏,也没有给国家带来真正的进正的进步。甚至于,没有给大清帝国生出一个皇子。
四岁的光绪帝被扔进宫,空荡荡的屋子,因为慈禧的命令,他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的陪伴,也没有侍女太监。这种恐惧感,伴随了光绪帝一生,每当失意时,这种感觉袭来,他多么盼望死亡早点降临。
光绪临终前一日去给慈禧请安。在那个漫长的跪拜中,年仅38岁的光绪已失去了行动能力,失败和恐惧日夜折磨着他。他终于可以明目张胆的看着慈禧,而不担心被训斥。
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终于在压抑中痛苦地死去,结束了自己没有过一天欢乐的人生。光绪的死,也让慈禧松了口气,她知道再也不会败在光绪面前,自己也终于完成了扭曲、压制、败坏一个人的任务,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慈禧太后也撒手而去。
光绪出生时,他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奕譞给他取名载湉。湉,水流平静的意思。他希望光绪能够安稳平顺的度过一生。当他得知得知,自己的儿子将要被慈禧扶上皇帝宝座的这一消息后,痛哭流涕,昏倒在地。因为他知道,光绪的一生再也不会“湉”了。岁月证明了醇亲王的先见之明,但是与强大的命运比起来,任何先见之明都显得苍白而徒劳。
三十一岁的咸丰,十九岁的同治,二十八岁被囚禁的光绪,在大清亟需康熙那样的圣主时,始终没有成熟的皇帝掌舵,大清这艘老迈的旧船,被人打的千疮百孔,却被慈禧掌权四十七年。大清因为她,失去了自强的机会。仅3年后,同样被自己扶上皇帝宝座的溥仪退位,大清灭亡。慈禧可否会想到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