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16.5%,但降幅较2024年的30%已明显收窄。这一数据折射出房地产市场的微妙变化:政策托底下的“止跌”已见成效,但真正“回稳”仍遥遥无期。经历三年深度调整,行业格局已彻底改写——央国企占据80%的土地市场,民营房企退守至不足10%的生存空间,曾经的行业标杆万科也被深圳国资接管。
活下来的房企看似跨过了生死线,但新的困境浮现:当政策输血成为常态,市场机制逐渐失灵,这些企业何时能摆脱依赖,真正回归市场化竞争?答案或许藏在转型路径与行业生态的重构中。
来源:合肥楼市航拍
NO. 1|壹
生存逻辑变:从“高周转”到“政策依赖”
国资主导与民企退守:行业格局的彻底改写
2025年1月,300城住宅用地成交金额仅为2020年高峰期的四成,但央国企拿地金额占比超80%,民企仅占8.5%。民营房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甚至万科这样的“市场化标杆”也在2025年初迎来深圳国资全面接管,通过资产划拨化解近万亿负债。这一事件标志着行业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市场自救”转向“政府兜底”。
来源:合肥楼市航拍
政策托底的双刃剑效应
政策端的“组合拳”虽稳住了市场,却加剧了房企的依赖症。2024年四季度新房销售回暖,主要依赖“货币化安置城中村改造”和专项债收储存量房等政策刺激,而非内生需求驱动。数据显示,2024年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9.2%,政策托起的市场仍显脆弱。
市场失灵与信用崩塌
购房者对期房的信任度持续走低,2024年现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9.4%,期房销售则暴跌。市场机制失效倒逼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形成“政策依赖症”的恶性循环——房企越依赖输血,市场化能力越退化。
NO. 2|贰
转型路径: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生存”
产品力革命:从“造房子”到“造生活”
买方市场下,“质价比”成为购房者核心诉求。绿城将拿地到开工周期压缩至1.7个月,龙湖以“满装交付”实现拎包入住,头部房企正通过产品差异化争夺市场。政策端也在推动“好房子”标准,例如北京、上海要求新建住宅必须配置风雨连廊和社区公共空间,倒逼行业向精细化转型。
轻资产模式:赚“慢钱”的逻辑
重资产模式难以为继,代建、商管、物业等轻资产赛道成为新增长点。2024年,龙湖经营性收入占比达14%,首次覆盖股息和利息支出;华润万象生活通过代建业务实现毛利率超40%。这些“慢钱”业务虽难复制高周转的暴利,却能提供稳定现金流,成为房企穿越周期的关键。
城市更新:从“拆建红利”到“长期主义”
政策将城市更新视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2025年计划改造2000年底前老旧小区,并探索“政府+居民+资本”共担机制。华润置地、招商蛇口等企业已转型为“城市运营商”,通过植入产业和商业业态,实现20年以上的长期收益。
来源:合肥楼市航拍
NO. 3|叁
市场化回归的三大挑战
国资效率与创新悖论
国资入场虽能维稳,却可能削弱市场活力。万科被接管后,职业经理人退居二线,决策权收归国资,业界担忧其创新能力和效率下降。如何平衡“风险管控”与“市场化创新”,是混合所有制房企的长期课题。
债务重组与信用修复之困
即便活下来的房企,仍需面对历史债务包袱。2025年仍是偿债高峰年,部分企业通过债务展期“以时间换空间”,但销售端造血能力不足,导致资产负债表难以真正修复。
来源:合肥楼市航拍
行业生态重构:从“完全竞争”到“分层垄断”
未来行业或形成“金字塔结构”:顶层是央国企主导的核心城市优质项目;中层是混合所有制房企的细分市场(如代建、租赁);底层则是区域型民企的存量消化。这种分化下,中小房企或将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NO.4|肆
真正的市场化需要什么?
房企的“市场化回归”并非简单回到过去,而是要在新周期中重构竞争力:
政策框架的重塑:从短期“救市”转向长效机制,例如推进“按套内面积计价”减少纠纷,完善“房屋养老金”制度解决存量维护。
企业能力的再定义: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资金效率+产品力+运营力”。绿城通过精准投资和极致工期管控实现逆势增长,龙湖以多航道协同抵御周期波动,均为行业提供样本。
市场信心的重建:居民收入预期改善、房价“软着陆”、期房交付信任修复,是市场回暖的前提。
活下来的房企,正在经历从“规模崇拜”到“质量生存”的艰难转身。政策托底为行业赢得了时间,但真正的市场化,终究要靠企业自身在效率、创新与风险间的平衡能力。正如达尔文所言:“生存下来的未必是最强者,而是最适应变化者。”当房企不再依赖“输血”,而是靠内生动力实现“造血”时,才是市场真正复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