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是《毛选》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达到了144次,可见毛主席对此人的高度重视。
他毕业于黄埔一期,34岁成为国军王牌部队整18军军长,后又成为12兵团司令长官,是国军中最为凶悍的将领之一。
然而,从位高权重到阶下之囚,他只经历了一个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中,44岁的黄维被俘成为战犯,由于拒不悔改,他成为最后一个特赦出狱的人,前后共经历了27年的牢狱生活,出狱的时候,他已经71岁,踏入古稀之年了。
1959年,黄维本来有机会和他的老长官杜聿明一起被特赦,但他态度强硬,坚持不写悔过书,说自己“无罪可悔”,因此,他比杜聿明多接受了16年的改造。
淮海战役是黄维一生的阴影,他直到晚年,还坚持称此战为“徐蚌会战”,这是国民党方面的叫法。他终其一生都在反思和复盘这次战役,他得出的结论是:“徐蚌会战,败就败在杜聿明指挥失误。”
但是,他对杜聿明谈不上恨,他真正“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另一个是他的部下,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
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被包围在了双堆集,黄维决心突围,廖运周主动请缨为兵团充当先锋,黄维感动不已,称他是自己的“好同学、好同志”,把最好的坦克、榴弹炮还有空军都调去配合廖运周。
结果,廖运周的真实身份是共产党员,他带着110师通过中野的阵地,就地起义。廖运周起义的消息被保密了3天,黄维一直蒙在鼓里,失去了他们最好的突围机会,最后,黄维兵团军心动摇,全部被歼灭。
1975年,黄维作为第七批被特赦的战犯出狱,之后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而廖运周将军则是解放军的开国少将、民革中央监察委员,同时,他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比黄维低一级。
两人在一个单位共事,难免会有碰面的一天。在一次酒会上,两人不期而遇了。黄维看到廖运周不禁怒从心中起,当场咬牙瞪眼,就要和他动手。黄维的另一部下杨伯涛也在旁边大骂廖运周。
眼看冲突一触即发,一旁的文强连忙上去劝阻,黄维骂道:“这个廖运周,真把老子害苦了。没有他,我还不一定败呢!”
文强安慰他说:“都过去这些年了,之前的恩怨就付之一笑吧!”
黄维一点不买文强的面子,忿忿答道:“你付之一笑吧,我可笑不了!”
据相关资料记载,有一次,记者向黄维提问淮海战役,把黄维问急了,便当场吼道:“要不咱们各退20里,再打一次?”
作为一个军人,黄维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这和爱国不爱国关系不大,他只是在捍卫他身为一个军人的荣誉。
黄维将军无疑是一个爱国军人,他晚年时常与台湾的老同学联系,祈求祖国统一,并曾计划访问台湾,联络两岸,促成统一。但就在出发前不久,他身体突然不适,不久后阖然长逝,终年85岁。他死后,海峡两岸都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