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汽车业的竞争已经白热化,真正的实力博弈绝不是上几个热搜,又融了多少热钱,而是生存与发展的防火墙又多高。
春节期间,热点话题有三个,第一个是Deepseek,以一己之力赶超美国人工智能,有点千里穿插,直捣黄龙的架势。第二个是哪吒2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新的春节档票房冠军,颠覆认知、破局新生是多数人当下期待的情绪价值,火爆便在情理之中。第三是大S意外离世,这个噩耗再次警告我们,no zuo no die,对自己好才是真的好。
正月初八,汽车圈最大的新闻是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正式退休,原总经理冯兴亚走马上任。这是一条意料之中的新闻,老曾延迟退休的3年,汽车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番禺行动”的蓝图已经划定,扶上马送一程已经完成,一代汽车人的使命就此完结,新老更替在蛇年上班第一天官宣,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2024年7月,上汽原董事长陈虹也正式退休,新任董事长王晓秋和总裁贾建旭组阁上任。更早一点的2024年3月份,北汽集团董事长姜德义正式退休,张建勇接棒。再往前数,2023年10月,东风汽车董事长正式由杨青接任,2023年8月份,一汽董事长正式由邱现东接任。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今年还有一家头部车企的董事长会完成新老更替。
Deepseek是这样描述汽车产业地位的,2023年中国汽车制造业总收入达到10.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8.7%。根据更广泛的统计口径,包括全产业链及相关产业,汽车行业总产值达到11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10%,首次超越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第一经济支柱产业。2024年汽车产业保持增长态势,如果加上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整体占GDP比重将提升至13%。
这个庞大的第一支柱产业如果仅仅从掌门人这个视角来观察,中国汽车业整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企,一类是民企。凡是掌门人换过的都是国企,凡是掌门人没换过的都是民企,老民企如比亚迪的王传福、吉利李书福、长城的魏建军等,新民企如蔚小理的李斌、李想、何小鹏,甚至小米的雷军、华为的任正非。当然,任老爷子早就不再担任董事长,但依然是掌门人毋庸置疑。
在国企中,除了一汽东风两家央企,其他都可以理解为央企下属企业,长安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下属企业,上汽、北汽、广汽虽然叫做地方国企,但如果把地方也类比为央企,这些地方国企其实也可以称之为央企下属企业。央企下属企业介于央企和民企之间,搞得好,两种企业属性的优势都有,搞不好,两种企业属性的弊端就会叠加。
在过去30年的汽车发展史上,央企下属企业大体经历了三代,上汽是胡茂元、陈虹到王晓秋,广汽是张房有、曾庆洪到冯兴亚,北汽一代是安庆衡、徐和谊和姜德义算是二代,张建勇算三代。长安汽车比较特殊,创始人严格意义是李鸿章,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首任董事长是赵国华,但我心目中的第一代是尹家绪,第二代是徐留平和张宝林,第三代是朱华荣和王俊。
为啥汽车行业的民企掌门人都没换过,说明中国汽车真正的爆发期不长,而央企下属企业的三代掌门人各自的使命不同,第一代都是从荒原中起步,借改革开放的红利率先引进跨国车企的技术或者合资办厂,如上海大众、北京吉普、广汽本田、长安铃木等,二代的共同特点是合资进入繁荣期,自主油车发力,三代是合资的红利基本用尽、自主面临智能电动化的新挑战,所以对于这些车企来说,新任董事长都不好干,这是时代的难题。
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一名汽车产业长期的观察者,我依然看好汽车行业里的央国企,特别是第三代掌门人领衔的这些车企。今天,智能电动汽车进入下半场,AI人工智能来势汹汹,这是一个新技术烙大饼的时代。一夜之间,Deekseek横空出世,火爆全球,连英伟达市值都蒸发了6000亿美金。这意味着,就新技术而言,今天的领先很有可能意味着明天的落后,甚至积重难返。
汽车业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春节前后,包括特斯拉、广汽丰田、小鹏、上汽大众等,已经有20多家车企卷入新一轮价格战。淘汰赛不仅仅是价格博弈,还有投入无底洞,没有上线的AI智能化技术。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支柱的汽车业,是人才、资金、技术最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这个特性重来没有改变过。因此,汽车业真正的实力博弈绝不是上几个热搜,又融了多少热钱,而是生存与发展的防火墙又多高。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蛇年,大厂崛起、国家队归来、恒者恒强、淘汰赛加速,新一轮博弈大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