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势Auto-First|周光军

大年初八,普通人的开工大吉,上汽集团的“开工”没有回头箭。这个箭,是上汽作为央国企的产业报国之箭,是向上无止境的丘比特参数图片)之箭。

上汽,向上无止境。号角已经吹响。


有人说,上汽集团不行了,所谓的不行是不符合外界的高期待;行的是在2024年上汽集团还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汽车集团。无论是401.3万辆“批售辆”,还是463.9万辆的“终端量”,上汽集团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如果按照463.9万辆的终端量,2024年上汽集团销量的“大数”还是第一,比第二名比亚迪的427.21万辆,多出36.7万辆,多出了一个广汽埃安全年的销量。即便是按照“批售量”的401.3万辆,上汽集团也仅少了26万辆,这对于上汽集团这样的“大块头”而言,也就是一个月的量。终端量与批售量之间的62.6万辆,不仅是强大的消化库存能量,更是上汽集团韧性、弹性的富余量。


最新发布的产销快报数据显示,2025年开年上汽集团实现“开门红”,1月终端交付35.3万辆,领跑比亚迪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销量20.6万辆,新能源销量8.7万辆,海外销量9万辆。

数量、销量、大体量背后,更应该看到上汽集团韧性发展的含金量。

2024年终端量中,自主品牌销量274.1万辆,占比达60%,较2023年提高5个百分点;新能源车终端销量达137万辆,同比增长30%,创下历史新高;海外终端交付量达108.2万辆,同比增长2.6%,同时在受到欧洲反补贴调查的不利影响下,仍然在当地实现了销量上涨,1-12月MG品牌在欧洲市场累计销量达24万辆。

自主品牌板块,企稳回暖态势明显。

荣威飞凡、MG全年零售突破81万辆,实现同比增长;其中,2024年12月,荣威飞凡零售环比劲增23.3%,实现六连涨;MG零售同比劲增12.7%,环比跃升22.5%。

智己汽车全年销售6.55万辆,同比劲增71%,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0万辆;领航高阶智驾,IM AD无图城市NOA已开通并推送全系车型,并发布“一段式端到端直觉式智驾大模型”,成为行业内首个同时具备L2、L3、L4级智能驾驶量产能力的品牌。

合资品牌板块,油电同智战略见效。

上汽大众全年累计销量120万辆,“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见成效。其中,新能源车型持续上量,销售突破14.3万辆,同比增长12%,领跑合资纯电阵营。夺得燃油车市场单一品牌冠军与合资新能源头牌。


上汽奥迪全年累计销量达4.32万辆,并实现了新车交付70%的增长,全力推进网络渠道布局,目前销售网点已突破220家。

上汽通用全年累计终端销量67.3万辆,新能源车型销量合计10.49万辆,同比增长56%,在主流合资车企中新能源渗透率位列第一。从2024年第三季度开始,随着主力新车的密集升级换代,加上灵活高效的营销策略,终端月销量六连涨,市场表现企稳回暖,第四季度公司利润已经回正。


“稳中求进、进中提质、进而有为、克难奋进”是上汽集团2025年的“一键四连”。改革、进取、效益,是上汽集团2025年为“十五五”开好局、打基础的关键词。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表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产品与营销两端、抓产业链协同、抓干部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市场与用户意识,抓营销体系变革,促零售、降库存;坚持开放与协同发展,抓合资合作深化,以及乘用车板块业务协同、整零协同和产融协同;坚持目标导向和责任到人,抓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总体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增进动力活力。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说,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方能凝聚成一股磅礴力量。贾健旭强调,围绕集团整体目标,各板块和整车企业必须“提质升级、瘦身健体、业务协同、防范风险”,咬定全年工作目标不放松,坚决完成2025年各项工作任务。


春节放假期间,一个上汽“大乘用车板块”清晰成形。上汽大乘用车从荣威、飞凡、名爵三个品牌,扩容为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和海外出行5家企业。

贾健旭表示,从3个品牌到5家企业,上汽乘用车这一轮深化改革的目的是“握指成拳”。据汽势Auto-First了解到的信息,上汽大乘用车的重点放在资源整合与聚焦方面,品牌深度整合,后台研发更加聚焦、集中,优化效率。5家企业未来将对自主板块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

与此同时,上汽乘用车的slogan更新为“上汽行,皆上乘“。王晓秋和贾健旭在上汽集团内部大会上表示,上汽作为一家做汽车的出行公司,必须行,乘用车团队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要做成上乘的产品。


汽势Auto-First注意到,研发层面整合也是上汽大乘用车整合的重点。2024年,智己、飞凡研发业务并入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负责上汽整车软硬件、架构技术和共性高价值模块的统一开发,以及前瞻原创技术和先进工艺及相关能力的建设与产业化等。研发总院主要为智己、飞凡、荣威、MG四大品牌提供基础开发。调整后,智己和飞凡的新产品从立项到整体开发,均由研发总院统一负责。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等技术项目也会集中迁移到上汽研发总院统一管理统筹。

上汽研发总院院长芦勇表示,研发确定了构建“大单品”的开发模式。所谓“大单品”开发模式,就是通过平台化、规格化,把单品规模做大,把成本降低。芦勇提到的规模提升则需要和整车企业深度交流与合作。无疑,“大乘用车”将满足这一点,当完全成为“一体”之后,研发总院能够在消除沟通障碍的同时,把规模化做到极致。


坐拥德国大众与美国通用两家合资企业的上汽集团,有过光芒四射的高光时刻,也有转型中的严峻挑战。上汽集团凭借中国市场智能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自己强大的智能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储备,逐步走向反向赋能合资品牌的道路,领衔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走向合资2.0时代,用技术实力捍卫中国汽车的行业地位,再次擦亮合资品牌的招牌。


上汽集团与大众集团携手开启合资合作2.0,引领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迈入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的全新时代,双方将为上汽大众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资源和动能,为中国消费者打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2026年起,基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MP平台开发的2款紧凑级电动汽车将首次投入市场,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款增程版车型也将陆续进入电动出行领域。

2025年上汽大众构建“直联用户 服务为本”的数字一体会营销服务体系,升级营销服务标准,目标是要争做服务行业No1。

与此同时,2025年上汽大众及上汽奥迪品牌,在经销商网络建设方面,要在淘汰一批的情况下,净增100家。


2024年11月26日,在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之际,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进一步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共同技术赋能合资企业。

细心者注意到,早在2024年9月29日,上汽通用凯迪卡拉克XT5上市的时候,郜一菲的小号就吹响了上汽通用合资2.0时代的号角。

从2025年起,上汽通用新车型的产品定义将由上汽通用和泛亚自己主导,100%围绕中国客户需求展开。同时,上汽通用汽车所有车型的数字化功能,100%由上汽通用本土的软件及数字化中心进行开发,以后智能化功能会更符合中国客户的需求,升级速度也会更快。

从2025年到2027年,上汽通用计划推出的12款全新车型,100%为新能源车型,纯电、插混和新的增程技术都兼顾,覆盖轿车、SUV和MPV的不同车身形式。


技术上汽,有底气。

智能电动核心技术领域研发投入1500亿元,专利26000余项。十年储备,上汽集团全面掌握了新能源时代、智能化时代所需的所有核心技术,拥有雄厚的技术积淀和底蕴,将有力支撑自主品牌业务持续向上突破,并实现对合资企业的产品赋能。

目前,涵盖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的“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跃迁升级进入2.0时代。


上汽领先级技术划重点。

智能驾驶层面,上汽成为唯——家乘用车与货车两个项目均成功入选国家首批L3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试点名单的企业;上汽集团旗下40台L4级智能驾驶集卡正式落户秘鲁钱凯港,作为我国海外首批大规模智能驾驶港口运输车在秘鲁开展商业化运营;智己汽车发布“一段式端到端直觉式智驾大模型”,成为行业内首个同时具备L2、L3、L4级智能驾驶量产能力的品牌;上汽赛可智能主导研制的L4级Robotaxi在上海、 苏州和深圳落地运营,累计行驶里程达400万公里……2026年底,上汽将发布面向量产的L3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有望率先为消费者带来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体验。

零束银河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1.0实现“域集中”,重点攻关L2++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OTA;全栈3.0实现“中央集中式+区域控制”,重点攻关成本控制和L3级自动驾驶;未来的全栈4.0解决方案,重点攻关类智能人架构、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级自动驾驶。2024年银河全栈3.0正在分步“上车”,2025年将全面落地;将有效降低整车低压功耗,控制器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数据带宽提升5倍,线束长度减少30%,OTA下载和安装时间均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

智能底盘层面,上汽首创的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平台(VMC),融合了线控转向、后轮转向、四轮干式emb制动、四驱电机以及电控悬架等先进技术,全面纳入制动、驱动、转向、悬架控制等功能,实现车体6自由度(上下前后左右)集中控制。作为基于“全域线控智能执行”的运动控制平台,VMC使车辆在不同驾驶模式和各种路况下,始终保持车身稳定,带来极致安全体验和极致舒适体验。

全固态电池层面,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能更好、适用范围更好、成本更低的全固态电池进入装车阶段。‌‌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电池容量能够超过75Ah;在针刺以及200°C热箱的场景下,能够确保电芯不起火不爆炸;固态电池低温容量保持率超过90%;基于材料和工艺的简化和创新,单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

混合动力层面,DMH超级混动技术,以软件算法为核心,匹配混动专用高效发动机、变速箱、长续航电池等专用硬件,“超级融合”让车辆兼具充足动力性能、出色燃油经济性、超长续航能力,技术水平行业领先,目前荣威D7、荣威D5、MG HS等自主品牌DMH车型正逐步进入市场发力期,后续合资品牌也将推出应用DMH技术的新车。

搭载该项技术的荣威D7 DMH世界冠军版以超2208.719km的续航水平和低至2.49L/100km的平均油耗数据,搭载该项技术的荣威D7 DMH世界冠军版以超2208.719km的续航水平和低至2.49L/100km的平均油耗数据,获得“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单次满油满电行驶最远距离”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HEV混合动力技术层面,油耗低、排放低的MG3 HEV已在欧洲上市,每百公里节省1升燃油,性能表现全面超越日系竞品,目标直指欧洲A级车头部细分市场,这也是上汽积极应对欧盟反补贴税的重要举措之一。


外界很难理解操持上汽集团这样一家世界500强排名第30位企业的复杂性和不容易。

上汽既有着汽车行业百年之未有大变局转型中的共性问题,也有着上汽集团自身船大难掉头的个性问题,更有着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维度,对他们不同的理解和期待。


上汽虽然不是名字上的“一汽集团”,但是多少年来,上汽集团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连续十几年上榜世界500强,且排名芝麻开花节节高;就连被唱衰的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家累计保有量接近5000万辆,名副其实的领先者。

对上汽存在的问题,需要理性看、客观看。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和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令人耳目一新。他们非常OPEN,也不再藏着掖着了。正视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拖延,握指成拳凝聚力,改革进取和效益。

不再藏着掖着的,不止于问题,更是实力。比如,他们1500亿元研发投入的技术储备实力,不仅让自主品牌的转型底气十足,夕发朝至;更能赋能和反哺合资合作,否则就不会有包括上汽AUDI的出现。

如今的上汽,变了。上汽,可期;上汽,向上无止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