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故宫的展柜玻璃中摆放着赵孟頫的一幅行书之作,此作被后人评为高光之作,每个字都让人着迷,此作便是《明肃楼记》。有人蹙眉凝视卷中“圆”字的飞白枯笔,仿佛看见一只孤鹤掠过元大都的宫墙;有人指尖虚摹“安”字的连转,恍惚触碰到赵孟頫运笔时腕间的震颤。


这卷书作以行书写就,全卷约514个字,是赵孟頫于至元十六年创作而成的,此作既被忽必烈赞为“神仙墨宝”,又被傅山贬作“贱态俗书”;他承载着“贰臣”的骂名,是因为他被元朝所收服,做为宋皇室宗新没有点硬骨头。

但真正了解赵孟頫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投靠了元廷也有他的苦衷,他生于宋末,此时的宋廷气数将尽,早已是无力回天的时代更换。


赵孟頫自学书起就是学的二王笔法,他不仅刻苦钻研,吸收古法精髓,还不断的糅合各朝书风,最终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他的用笔灵活多变、从容自若,堪称精熟无比。傅山晚年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董其昌早年对 “赵字” 不屑一顾,晚年却后悔不已。

赵孟頫将李北海的雄健骨架裹上王羲之的飘逸外衣——尖锋起笔如匕首破空,却在触纸瞬间化为春蚕吐丝;中锋行笔似铁犁深耕,转折处却陡然侧锋横扫,甩出宋人尚意的长鞭。


这种“外儒内道”的笔法哲学,在“由”字的方正规整与“圆”字的旋风连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恰似他在元朝庙堂上穿着蒙古官服,袖中却藏着临摹《兰亭序》的宣纸。

彼时的江南文人正以遗民自居,将笔墨化作抵抗的刀剑。而赵孟頫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守护文明火种:他以宋太祖十一世孙的身份踏入元廷,却在奏折批文间悄悄重构汉字的美学体系。

若仔细观赏《明肃楼记》,则会发现赵孟頫创造了一套精密的笔法方程式:以“二王”的尖锋入纸为基底函数,代入李邕碑刻的导数,再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傅里叶变换。


卷中“安”字的草书连笔看似率性,实则是经过严密计算的力学实验——起笔时30度侧锋切入,行至弧顶转为中锋铺毫,收尾时突然提腕形成45度飞白,整个过程如同太极推手,将“力道”与“柔韵”的对抗转化为笔尖的舞蹈。这种“技术理性”背后,藏着更深的野心。



当宋四家以个性解构传统时,赵孟頫反其道而行之:他将王羲之的“不可学”化为可拆解的笔法模块,把张旭的癫狂抽象成可控的节奏公式。《明肃楼记》中每个字都是活字印刷时代的预演——既保持着手写体温,又暗含标准化基因。这解释了为何启功感叹“今人书写习惯多承赵体”:他真正实现了书法从文人玄学向大众美学的范式转换。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还体现在他对书法理论的贡献。他提出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强调了笔法和字形的关键重要性,为后世学书者指明了方向。

他形成的独具特色的 “赵体”,用笔清晰明了,为学者提供了易学范例,书法外观圆润内藏筋骨,完美诠释了刚柔相济的特质。在楷书方面,他借鉴钟王小楷和李邕碑体,摒弃险峻之势,塑造出苍劲雄浑、雍容端庄的行楷风貌,成功攻克 “楷书难于飘扬” 的难题,引领一代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