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个陌生的男子从上海辗转来到了位于延安的根据地,并直言要投奔我党,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竟然接见了他。
但在听到他的请求之后,毛主席直言,你决不能留在这里。毛主席何出此言?这个男子究竟是谁,他经历了什么才会来投奔我党呢?
1、主席的拒绝
在我国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曾经存在不少人都为革命奉献出了自己一生的精力,他们有的能被人记住,但有的却只能成为所谓的无名之士。
华克之就是这样一个无名之士。1937年,华克之逃过了国民党的层层追捕从上海来到了位于陕西延安的革命根据地。
而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投奔毛主席,投奔我党。在讲明自己的经历之后,根据地的守卫人员半信半疑,毕竟毛主席作为最高领导人,已经受到了许多次刺杀,他们不得不谨慎处理。
所以,在华克之讲完之后,守卫就立即请示了毛主席是否要面见这位可疑的人,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在听闻他的名字之后立刻就让人请他进来了。
华克之被带到毛主席身边之后,立刻就向主席汇报了自己前来的原因,并提出了想要留在延安的请求。
毛主席十分理解华克之的不易,但还是直言,你不能留在延安。这一句话让华克之有些愣住,也让身边的其他人产生了疑惑。
主席能面见这个陌生的男子已经很让人惊讶了,为什么不让他留在延安呢?他究竟是什么身份,又经历了什么?
2、无名英雄——华克之
其实,守卫人员不知道华克之的身份也情有可原。毕竟作为一位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革命人士,在隐蔽战线开展地下活动才是他们的拿手绝活。
通过华克之的讲述,旁边的人才逐渐明白眼前这位陌生男子的身份,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原来,华克之是我党发展的一位百变杀手,由于保密程度很高,也难怪很少人知道他。
早年间,华克之就对革命事业情有独钟,但他并没有一下子就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而是首先加入了国民党。
那时候的国共两党还处于友好阶段,所以他也在入党之后与共产党人士接触不少,不仅帮助他们进行革命活动,也和他们合作创下了不少战绩。
而他之所以后来成为了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一个百变杀手,还是要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说起。
最初,华克之就是抱着一腔爱国热情加入的革命,但在看到昔日的同僚反叛革命、破坏革命成果的时候,他实在无法忍受,于是就与蒋介石决裂了。
之后,他凭借着昔日与我党革命人士的来往找到了自己的革命道路,毅然决然的投身到了革命的工作中。
在这期间,华克之一直以国民党的身份进行活动,并伺机刺杀汪精卫、蒋介石等对革命有害的人,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能够顺利的执行好刺杀任务,华克之不得不学会了易容术、化妆技术等许多技能,因此,逐渐有了“百变杀手”的称号。
除此以外,他在这数十年中,曾经不止一次的刺杀蒋介石,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前几次他都凭借着自身的机智和革命人士的帮助逃脱了。
直到最后一次刺杀任务时,他彻底的暴露,才不得已来到了延安。那时候,华克之的刺杀行动已经引起了军统的注意,所以刺杀行动就变得更加困难。
但为了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华克之不敢有一刻掉以轻心。于是,在经过周密的部署之后,华克之和其部下又对蒋介石进行了刺杀。
蒋介石也不是一个傻子,在多次的刺杀之中,他早已看透了杀手的动向,所以在这次的刺杀场合,他并没有出现,反而是华克之和其部下,被军统的人重击,损失惨重。
眼看自己已经暴露,华克之明白刺杀蒋介石的事情已经不可能完成了,再加上国共两党即将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传出,他只有去往延安投奔我党。
3、拒绝背后的考量
听完了华克之的汇报和讲述之后,毛主席对他十分敬佩的同时也十分感叹他的不易,便对他进行了一番抚慰。
但对于华克之要留在延安的请求,毛主席却严词拒绝了。不明所以的华克之立刻询问毛主席原因,这才了解到主席的深谋远虑。
其实,毛主席并不是不想让华克之留下,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共两党的关系缓和,第二次合作也在有序的开展中,实在不是留下的好时机。
更何况,华克之刺杀蒋介石未遂已经被国民党拉进通缉令里,如果被国民党知道华克之被延安收留了,恐怕会破坏抗日大计。
基于革命大业,毛主席才立刻拒绝了华克之的请求,但这并不代表我党就不重视华克之对革命的贡献。
于是,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建议下,华克之被派往香港进行革命工作,并在1939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
之后的华克之一直活跃在我党隐蔽战线上,为我党的许多革命行动提供了情报和支持,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英雄。
即使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华克之也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曾有一丝懈怠。并且,他还凭借着自己的过往的身份,为我党争取到了一批军火,受到了上级的大加赞扬。
而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他更是凭借着自己常年工作在隐蔽战线的经验找到了日军留下来的军用地图,为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华克之的革命生涯几乎都是在隐蔽战线中度过的,但即使如此,他也丝毫没有后悔过自己的诸多贡献,而支撑到走下去的就是对革命的忠诚信念,这是所有无名英雄共同的特点。
参考资料:
华克之——百度百科
《隐蔽战线上屡建奇功的华克之》——中国知网 作者:冯晓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