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武汉报道2月6日,武汉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这是该市“新春第一会”第四年聚焦科技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会上获悉,武汉已发布《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武汉将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产业领域全球创新策源影响力持续提升,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目标下,“融合”成为了武汉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词。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胡军介绍,2025年,武汉将聚焦“六个融合”来推进科创高地建设,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六个维度。

具体来看,武汉将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立法工作。在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方面,服务保障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和实验园区建设,巩固在汉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支持8家在汉湖北实验室特色化发展,产出10项以上标志性成果。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以“链式攻关”新谋划组建3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推动已组建的联合实验室产出重大创新成果,引领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武汉首批十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89家,包括重点企业65家,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24家,聚集2300余名科技研发人员开展有组织的攻关。共组织实施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项目85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研发项目240项,获财政研发资金和社会投资近58亿元。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柯敏表示,2025年,市科创局将瞄准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首批实验室继续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谋划新的一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推动实验室涌现更多首创、首发科技成果,实现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与市场高效对接。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2025年,武汉将实施科技成果“优选计划”,健全科技成果登记管理机制,建设重点成果项目库、概念验证项目库、中试项目库,全年新增高质量入库成果1500项。建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前沿领域和优势产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10家以上、中试平台20家以上。

武汉市经信局副局长明文龙表示,市经信局将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布局建设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建立110家以上中试平台培育库,推动一批自主研发的中试软硬件产品投入使用,促进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大幅提高成果产业化成功率。

“聚焦制造业创新,我们将全力打造产业、赛道、企业三大新先锋。”明文龙同时指出,传统产业方面,推动低碳炼钢改造,力争钢铁产业规模今年突破千亿元;发展高端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力争石化产业规模全年达到900亿元;抢抓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机遇,力争消费品全年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

优势产业方面,强化存储器、化合物半导体等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力争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年产业规模达到4400亿元;发展智驾系统、车规级芯片等细分赛道,力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全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强化工业母机、绿色智能船舶、低空经济的产业创新能力,力争高端装备全年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新兴产业方面,建设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软件产业全年营收超4000亿元,人工智能全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此外,在未来产业方面,开拓200项典型应用场景,培育50家以上“未来之鹰”企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新的一年,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将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做大做强科技力量矩阵,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大抓产业创新平台、抓大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各项工作往前赶、上台阶。”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皓表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