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

2025年2月6日,武汉的冬夜飘着细雨,99岁的黄旭华院士永远合上了那双曾见证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眼睛。



这位把人生装进"钢铁巨鲸"的老人,用三十年隐姓埋名的坚守,换来祖国深蓝疆域的安宁。当年和他一起打算盘的战友们,如今只剩墙上的老照片还在微笑。从上海交大的青葱学子到满头银发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就像他挚爱的核潜艇,用毕生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无声却震撼的航迹。



消失的游子与不沉的铁鲸

1958年的春天,上海外滩的梧桐刚冒新叶。新婚不久的黄旭华突然从家人视线中"蒸发",连给老家汕头的家书都变成了神秘的"北京XX信箱"。

这个总穿着四个口袋中山装的年轻人,此刻正蹲在北京某研究所的平房里,对着苏联杂志上的核潜艇照片发呆。



"咱们这29个人,连潜艇实物都没见过。"九十多岁的黄旭华曾这样回忆,当年他们研究组手里只有两个美国核潜艇的玩具模型,硬是被拆了装、装了拆,试图破解"钢铁巨鲸"的秘密。

最先进的装备是两把上海产的"前进"牌算盘,噼里啪啦的算珠声从此在研究室里响了近三十年。



核潜艇虽然在海下航行,但也属于是“船”。既然是船稳定重心就是首要考虑的事情。黄旭华带着年轻人在船坞旁支起台磅秤,小到螺丝钉都要过秤登记。最终,我国首艘核潜艇下水时的实际重量与设计值分毫不差。

1970年寒冬,当这艘完全自主设计的核潜艇劈开渤海湾的浪花时,黄旭华激动的流下泪水。



中国对于核潜艇的研究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竟是几十个人天天趴在桌子上用纸笔演算出来的。

桌子上堆着成捆的演算纸,每个人面前都摆着把油光发亮的算盘。研究组完全用人力组成了一个"超级计算机群",三组人马同时用算盘计算同一组数据,只有三组结果完全一致才能过关。



这种"土法炼钢"的智慧无处不在,没有精密仪器测水流,他们就把潜艇模型拖在汽车后头,沿着海岸公路做流体实验;担心导弹发射时潜艇失衡,就在模型上绑沙袋模拟配重。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成功时,外国专家怎么也不相信,这些"小米加步枪"的法子能造出世界领先的核潜艇。

说起这次深潜,更是惊心动魄。



生死深潜

1988年4月的南海,浪头比往常都要急,黄旭华正在往"长征四号"核潜艇里钻,当时由于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深潜实验出现了严重的事故,上面129人连个尸体都找不到,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组所有人对于这次深潜试验都是忧心忡忡。

面对这种情况,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决定振奋一下大家的士气,一起跟随队伍进入潜艇参与深潜试验。当时所有人都劝阻他,因为他是总设计师,非常的重要,而且当时黄旭华已经64岁高龄了,也不适合参与实验。



不过,黄旭华还是婉拒了战友们的好意,他对于团队设计出的核潜艇非常有信心,尤其是在安全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

正式实验那天,艇内空气仿佛凝固。随着深度表数字跳动,钢板被海水压得"咔咔"作响,有个年轻技术员的手表镜面突然爆裂。黄旭华却像老渔民观察潮水般镇定,在本子上记下每个异常声响。



安全上浮后,激动的年轻人围着总师要题诗。黄旭华推脱不过,在航海日志上写下: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其实当时黄旭华心里也怕死,妻子李世英在背后的鼓励给了他很大的力量。当得知深潜试验成功,全员安全归来时,李世英也终于把提着的心放进了肚子里。



为了国家,黄旭华牺牲掉了自己。

在武汉家属院的理发室里,至今挂着把老式推剪。李世英曾用它给丈夫理了半个世纪的"潜艇头",既省时间又省钱的板寸。

这个把浪漫藏在公式里的老人,也有柔软的时刻。母亲留下的羊毛围巾他戴了四十多年,磨破的地方就用同色毛线补上。之所以会这么舍不得这条围巾,是因为母亲去世时他因研究没能见到最后一面,于是便一直把围巾留在身边,见证他的人生。



2019年获颁国家最高科技奖时,黄旭华把1100万奖金全数捐出,后来根据统计,黄旭华将这辈子个人所获得的所有奖金共计约2000万元捐出,成立了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为国家奉献了一切。

那个爱唱渔歌、会写打油诗的"痴翁"走了,但他用算盘珠打出的中国精度,用木棉花绣出的赤子之心,将永远在万里海疆回荡。就像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那样: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