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这样一个视频,一群穿着棉衣戴着口罩,拉着横幅,举着旗子的台湾民众走在街头,在寒风中致敬我们的国之重士黄旭华院士。



这段视频时长2分32秒,拍摄于台湾某街头,视频中的人们举着写有“致敬伟大祖国!”“向黄旭华院士和所有科学家致敬”“大中国万岁”等标语的牌子。旗子在风中随风飘扬,由于太冷,街道上的人很少,但这群看起来上了年纪的老弱妇孺却不畏严寒,他们戴着帽子,戴着口罩,戴着手套,穿着厚厚的衣服,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顶着严寒向黄旭华院士致敬,场面令人动容。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黄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去世,享年99岁。黄院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为了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黄院士隐姓埋名30年。



1958年,黄旭华成为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一员,面对各国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和彭士禄、赵仁凯等总师密切协作,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四年后,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8年9月,中国导弹核潜艇成功水下发射潜地导弹,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真正拥有第二次海基核打击、核威慑战略力量的国家。



从1958年到1988年,30年的时间里,黄旭从青丝到白发,因为工作的需要,30年来,他很少与家人联系,家里人也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去了北京出差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母亲一开始还写信询问他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但黄旭华不能告诉母亲,更不能频繁的与家人联系。发出去的信得不到回复,逐渐地家里人也不再给他写信了,有什么事也不再给他说。



直到1987年的某一天,黄旭华母亲收到了一封不知道从哪里寄来的信件,此时母亲已经年过九旬。当打开信封以后,里面是一本写着文汇月刊的杂志。老人急忙戴上老花镜,在儿女的陪同下打开了这本陌生的期刊,发现有一页被折起了页角。顺着这个被折起来的页脚翻开一看,是一篇文章,标题是《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老人和儿女们仔仔细细的读了起来,当读到“黄总设计师”以及“妻子李世英”才敢确定这篇文章所写的主角就是她寻找了多年的儿子黄旭华。



那一刻心里所有的迷都解开了,原来那个她一直认为忘恩负义的不孝子,这些年一直在默默无闻的为国家做贡献,还是核潜艇之父。老人眼眶湿润了,她把家里的子女们都叫了过来,并告诉家里人,这就是我们家三儿,这些年来他没有不顾家,也没有忘记父母和亲人,他是在为国家做大事,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



自古忠孝难两全。黄旭华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却很少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是我的母亲、妻子和孩子”“对国家的忠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正是有了黄老这样甘于奉献的科学家,我们今天才得以在太平盛世里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而已。



然而功成名就后的黄老并没有停下脚步,在完成第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后,黄老一直致力于人才的培养。截至2017年,黄老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船舶设计大师两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两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1位、型号总设计师7位、型号副总设计师30余位。

黄老一生节俭,舍不得穿好的衣服,但却捐出去了2000多万。女儿在谈到父亲时忍不住泪流满面。



黄老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了无数人,黄老去世以后,人们自发的前往他工作过的地方吊唁,吊唁的队伍排的很长很长,有人驾车上千公里前来吊唁,有人带着一家三代人前来吊唁,还有的网友去不了现场,网上订购鲜花委托别人前去吊唁…。与那些明星的八卦新闻比起来,黄老这样的科学家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