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摩托车发动机的外壳,从画图纸到完成研发设计,在过去需要6个月,但有了超算仿真分析软件的运用后,这个过程可缩短到15天。在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江门产研院”),类似这样让人惊艳的数据层出不穷。2月6日,江门市举办“新春走基层 高质量发展看江门”媒体采风行活动,由主流媒体组成的采风团走进江门产研院,感受江门的产业技术研究的创新实力。
精准赋能
布局“一院多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江门产研院自2020年8月成立以来,积极导入各类高端创新资源,搭建优化科创平台、创新工作机制,根据蓬江、台山、鹤山、恩平等区(市)的产业特点,精准布局“一院多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技术育成孵化,深入开展技术服务。
“我们根据不同区域、产业、环节、需求进行协同创新,使成果可以更加精准地对接各地产业的需求,为地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更精准的赋能。”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林展江介绍,近年来,江门产研院聚焦生物医药、金属新材料等产业,率先组建两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23家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并有针对性地引进了75名博士组成的技术团队,聚集各方力量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关,解决了系列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超级算力对江门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江门产研院联合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在江门设立分中心,依托省科学院不同学科的科创力量,助力江门市摩托车、智能家电、装备制造及健康食品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在摩托车、船泊制造等领域的新产品设计、仿真分析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智能化水平和整体创新能力,以现代科技手段驱动江门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摩托车发动机的外壳为例,这个外壳的设计是很讲技巧的,哪个地方厚一点、薄一点,对整个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过去,都是先画图纸,做一个模具出来,再反复试验和修改,整个过程需要好几个月。但现在图纸一出来,只要用超算仿真分析软件计算,就可以发现哪个地方设计得不对,需要加厚或减厚多少,都可以算得很精准,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设计周期。”林展江说。
促进“双向奔赴”
探索“先试用、后付费”模式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需求方与供给方“双向奔赴”,江门产研院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出一套“先试用、后付费”的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
“目前,我们已经推动了60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成果在江门转化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展江介绍,在江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江门产研院搭建成果对接平台,通过举办“邑科汇”系列成果对接活动,推动了激光堆焊新技术、铝合金复合变质剂高效利用、摩托及零配件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高速连接器新材料、生蚝养殖及净化技术、肉牛无抗养殖、富硒食用产品培育、茶枝柑树黄龙病防治等60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成果在江门转化应用。同时,江门产研院围绕江门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展科研攻关,申请发明专利近30项,部分专利作价入股多家初创型科技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见实效。
如今,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正在江门涌现:在农业领域,江门产研院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包膜控释肥改良技术研发,精准调控养分释放,使肥料利用率大幅跃升,成本降低;与旺牛世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肉牛养殖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极大改善了牛肉的质量,肉牛养殖效率显著提升,该基地获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技术示范基地称号。在制造业领域,与江门某焊接技术企业开展材料和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已规模化应用;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领域,与鹤山市鹤城镇城西忠心岗村开展观赏葵花高效农业生态种植示范合作,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乡村振兴农旅示范样板;与台山谭江米业有限公司合作将稻田画成果应用于水步镇、都斛镇,以水稻为媒、稻田画为桥,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罗韵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