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大年初六,黄山风景区银装素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感受冬日黄山的独特魅力。本报记者 王兰兰 摄
2月2日,亳州市谯城区百草园滑雪场,市民在体验滑雪乐趣,乐享春节假期。本报通讯员 陈五志 摄
2月1日,合肥市肥东县撮街,市民观看非遗打铁花表演。本报通讯员 阮雪枫 摄
蛇年春节假期前后,我省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从淮河两岸到皖南山区,从繁华都市到广袤乡村,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欢度春节,江淮大地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村晚”大联欢
红火灯笼挂起来,欢腾锣鼓敲起来!从非遗市集到线上直播,一场场充满乡土味、文化味、年味的“村晚”大联欢火遍江淮各地,唱响群众幸福心声,成为欢庆春节的新年俗。在濉溪县韩村镇建元村,随着绚烂灯光的转动,精彩节目的接连上演,现场群众的叫好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欢乐气氛瞬间被“点燃”;在宿州泗县大杨镇赵集村,乡村大舞台热闹非凡,“我们的节日——春节”2025年村晚激情上演,大鼓“邻里之间”、三句半“欢乐幸福年”、快板“酒咪”、泗州琴书“鱼塘风波”等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全椒县武岗镇的“村晚”上,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以时而婉转悠扬、时而高亢嘹亮的优美唱腔唱响了原汁原味的全椒山歌,秧歌、田歌和劳动号子送去欢乐和新春的祝福;在歙县瞻淇村,瞻淇鱼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冬蛟组织父老乡亲办了一场鱼灯主题的“村晚”,通过抖音实时直播,吸引了近300万网友在线观看。据介绍,我省创新采取“1+N”模式举办“村晚”,即由1场主题演出和“赏”非遗民俗、“品”地方美食、“购”农副产品、“舞”动乡村等“N”个特色活动组成,让游客“看得见、尝得到、摸得着、带得走”。
味蕾的盛宴
在安徽,过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浓浓的年味和家乡的情怀,这些味道,碰撞在团圆的春节大餐中,也藏在寻常巷陌的小吃里。在淮北地区,过年蒸花馍是很多人记忆中最有“甜味”的乡愁,花馍如今已有上百种款式,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寓意吉祥,深受喜爱;皖西白鹅是六安人年夜饭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人们将鹅分切成鹅头、鹅爪、鹅肠等分类摆放,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和调料配制,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说到鹅,长丰县吴山镇的吴山贡鹅深受老乡们喜爱,这道起源于唐末的卤制美食已经传承逾千年,经秘方卤制的吴山贡鹅色清正、香浓郁、味鲜美,有“地阔十里,香留一寸”的美誉。
除了餐桌上的“硬菜”,还有随时随地可享用的小吃点心。蒿子粑粑和年粑粑是肥西县的传统小吃,凝结着人们年年丰收、步步登高的期盼;在泾县泾川镇古坝村,吃一口童年的美食灌芯糖,企盼新的一年日子甜甜蜜蜜;肥东县梁园镇的“梁园三绝”包括小鳖、狮子头、酥饺,它们不仅是地方的美食,更承载着肥东人的记忆与情感。
嗨玩不停
春节假期,安徽各地景区推出多样的文旅活动,与游客共庆首个“非遗版”春节。大年初一,黄山风景区天气晴好,游客相聚在黄山之巅,迎接农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正月初五,天柱山景区迎来蛇年首场降雪,游客纷纷前来登山、赏雪景;春节假期,六安天堂寨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大年初一、初二游客接待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73.06%。
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也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在休宁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横江舞金龙、齐云打铁花、鱼灯游园会等众多精彩活动轮番上演。阜阳颍上县的管仲老街也是热闹非凡,舞龙、舞狮、花鼓灯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亳州市的花戏楼广场上,跑旱船等传统节目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和热闹。除了传统民俗活动,安徽省还举办了一系列文旅主题活动。1月28日晚,阜阳市双清湾公园,1000架无人机点亮夜空,变换不同的图案和文字,上演了一场无人机灯光秀;铜陵市犁桥水镇上演国潮灯会,绚烂烟火和灵动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不是东北去不起,而是安徽更有性价比。在亳州,有华佗百草园滑雪场;在蚌埠,有花博园滑雪场;在淮北,有四季榴园滑雪场;在马鞍山,有郑蒲港圣祥冰雪世界。滑雪乐园中,滑雪者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滑雪服,在蜿蜒的雪道上划出一道道绚丽的轨迹。这个春节,“到安徽去滑雪”,不知圆了多少人的梦想。
多彩研学“徽”味无穷
从“玉见”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到“文房四宝之光”非遗文化之旅,从红色大别山忆苦思甜之旅到和谐六尺巷寻根礼让之旅,从淝水文化探索之旅到大国重器研学之旅......今年春节,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来安徽体验一场“徽”味无穷的研学之旅,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安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春节假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安徽博物院集中江淮各地文物精华,令人叹为观止;黄山市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汇聚古徽文化的精髓,可见当年人物与财富的繁盛;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搜罗桐城派大家的翰墨文章,让人不禁发出“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感叹......走进博物馆,补充一段知识,了解一方水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欢度春节的新选项。
本报记者 马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