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陈赓将军这一段时间,真是过得有点“被动”了。按理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他本该在前线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指挥千军万马的。但谁知道,彭总却把他拉到志司当副手。

那些三兵团的将士们听说陈赓不来带队指挥,心里自然不爽,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家习惯了陈赓挥刀斩马谡,突然换了个副手,多少人心里犯嘀咕:“这怎么行,陈赓来这里,咱们岂不是要瘦死?”



于是,三兵团的将士们开始“腹诽”,私底下议论纷纷。陈赓心想,这不对,不能让他们觉得我是那种只会坐办公室喝茶的。于是,他花了不少时间耐心解释:“兄弟们,你们这么看我,实在是小看了我。我来这儿,目的可不是当‘甩手掌柜’。”

结果,将士们的反应呢?心里想着“你怎么解释,我也得先把自己的事做好”,毕竟大家都知道,指挥打仗的人,脚步得多沉稳才能收得住整个阵营。



有时候,事情真的就是这么微妙。你作为副司令,明明没有被安排到实际指挥战斗的岗位,但你仍然要“关照”各个兵团的作战情况,好让人心服口服。陈赓在“特别注意”上花了很多功夫,但每次调兵遣将后,他心里总是不得安宁。毕竟,士兵们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你在这儿待着,不来实际指挥,干脆让我直接去指挥不就好了?”

01

陈赓将军,可真是那种典型的硬骨头。要不然彭总都死活要把他拽过来,能不牛吗?一到朝鲜,陈赓就跟那片荒凉土地发生了亲密接触——不是接吻,是大规模的炮火亲吻。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怕,反倒是朝鲜的敌机,给他“亲密无间”的接触了好几天。

有几天,陈赓的日记里就好像重复按了“快进”键一样:“敌机又来了,嗡嗡嗡,轰炸声不断,睡不着。”



当然了,敌机的“骚扰”并不只限于一日两日,陈赓都快写出“轰炸日常记”了。每一篇日记的开头,他都给敌机颁发了“最佳扰民奖”,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反正敌机什么时候不飞,陈赓就能安稳睡上一觉——但显然,这也成了奢望。

你说,这种日常打得让人都快要麻木了。陈赓将军的辛苦,早就不再是“打仗”,而是一种“忍耐”。不过,你要是想看看这位大将的韧性,那就再看看他如何在“轰炸陪伴”下依然保持冷静指挥。战场上,炸弹炸得越狠,他的指挥就越稳——这就是所谓的“敌军越强,我越强”的真实写照。

02

陈赓这位将军,真的是“工作狂”中的战斗机,1952年,彭总一走,他就接了个大“烂摊子”——“全面管理朝鲜战争一切事务。”要是别人,早就头发都愁白了,可陈赓似乎觉得,这就是给自己加了个新职位。“电报太多,真看死人。”这句话简直写出了他生活的真谛——电报比战场还要“忙碌”,他一边处理文件,一边还得想办法不让自己被“电报压死”。

然后,彭总也不含糊,开会那天,直接告诉陈赓:“我走了,工作你接了。”会议上,陈赓不得不“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一番安排后,大家都没啥意见,心照不宣的都知道,这战场上的事儿,还得靠这群人一个个拿命拼。

接下来,事情开始变得“更有意思”了。



陈赓接任志愿军司令员后,简直就是变成了战争界的“战术快递员”,每次都送上一波小胜利。5月14日,他一发号令,结果敌机就被打得找不到北。

敌人都得想,“这到底是个什么操作?是想打败我们,还是打成渣?”

接下来的几天里,陈赓的“成功率”那真是高得不行。十八次袭击,成功率高达八九成,这哪是打仗,这是“打卡”呀!敌人一冲上来,刚准备摁下炸弹扔过去,结果就被陈赓在空中先给“处理”了。敌机就是个“死角”练习题,不看就被打,简直就像考试的那种,答错一个就得重来。而陈赓这套“扫射”战术早就弄得像“家常便饭”,不费吹灰之力。

再看看陈赓的作战指示,这不愧是军事头脑上的“小王者”。他早就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打的就是拖延战,逐渐积小胜为大胜。



“要消灭敌人一个连或一个排”,战略上“反腐”式的操作——一个连一个排就开始撂倒,这就相当于你在敌人阵地上用撕纸机把他们拆了。而敌人能做的,就是一路狂喊:“哪来的疯子,敢把我们美军当成蚂蚁,踩了就死?”陈赓就用这种心态跟敌人打,从不急功近利,不追求一炮轰死一整块,反而是通过一点一滴消耗对方,慢慢给敌人“磨个小小碎片”。

说到这,你就知道,陈赓这“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不仅是技艺精湛,简直是作战版的“拆迁队长”。拆拆拆,拆得干干净净,敌人一个个慌得像打麻将的丢了牌。打得越久,敌人的“战略眼花”就越明显,而陈赓这“战略家”的眼睛却亮得像灯泡,死死盯着敌人的“死角”。谁敢有异议?直接一炮炸飞,再见!

03

陈赓在战场上从来不走寻常路,他的战法总是别人没想到的“灵活打法”。你看他打法军时,连越北的丛林都能打成战略重地,到了朝鲜,他就拿出“咱们当年打日军的时候积累的经验”来对付美军——这不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吗?他跟彭总说:“大规模战役打不起,敌人空中优势太强,咱们不如打小规模伏击,反正让他们眼花了。”

彭总听了,默默点头——这战术果然狠,三五十个鬼见愁的战士突然跳出来,打得美军就想抛掉所有的炸弹,结果全都掉进自家后院。敌机再嚣张,也得吓得撒腿就跑,因为他们在上头就像见到了“大妈骑三轮车”,越近越怕,打不到就算了。然后你知道陈赓怎么说吗?他说:“你们别来烦我了,我这高射炮不认人,见谁打谁!”



说到这高射炮,敌机一来,陈赓心里就嘀咕:“今天是不是又能出个彩?上演‘飞鸟与高炮’的精彩大片了?”你瞧,陈赓是个“乐观派”,敌机轰炸他都能从容不迫,毕竟,他知道:“敌机来了,我这炮弹走得更远。”

当然,陈赓不光是打打打,他还得处理后勤、搞运输,你看看他日记里的“操作手册”:“驾驶员无须顾虑防空,可以开灯直驶,这样增加了运输速度。” 这意思是啥?原来他不光打敌人,还得加速给自己人“送货”。不关灯怎么直达?你说这才叫“高效”——一边打敌人,一边跑业务,速度一点儿不慢,效率也是高得吓人。咱们陈赓将军真的是多面手,简直能把打仗当成全能型工作,每一项都做得有条不紊。

总的来说,陈赓这套路,不仅是打得聪明,还是玩得高明。敌机嗡嗡响,他能悠闲地喝口水;敌人扑过来,他能调转风头,甩掉所有麻烦;有时他甚至想,今天是不是又能再来个“大翻车”?你看,陈赓能把“牛皮糖战术”打得像编程一样精准,每一次近战都能变成美军的噩梦。他的头脑,不是空转的,而是时刻准备“神来一笔”,打得敌人一愣一愣的。

04

1952年6月,陈赓接到命令返回国内筹建哈军工,按理说这可是个“锦上添花”的大差事,谁知道他却先被金日成捧上了天,授予了“一级独立自由勋章”。陈赓接过勋章时,心里肯定想:“你们还真能捧,别捧太高了,怕掉下来摔了。”可惜,咱也不能随便说这些话,不然当场就能让整个朝鲜党政要人给震惊了。这时候陈赓心里装的其实是朝鲜战争的“战术”,而不是那么一枚金光闪闪的勋章。

你要知道,当时整个战场气氛紧张得像随时会爆炸的“压力锅”,这时候陈赓倒是有点像个“闲庭信步的将军”,明知道敌人强大,但总有办法绕过去“偷袭”。你说,面对美军的空中优势,陈赓能怎么办?照常“讲课”,教他们怎么打。简直就是“讲道理”一把,连法军都被他“教得昏了头”。



再来看看陈赓在朝鲜的“坑道战”,简直把美军玩得团团转。美国人本来以为自己有飞行员和空中优势,结果陈赓直接给他们上一课:地面作战,明明可以靠“智慧”碾压对方。美军那帮“空中霸主”看着一堆小“坑道”战术,脸上的表情堪比被小丑喷了鼻涕——这才明白什么叫“打得美军睁不开眼”。

那么,陈赓怎么解决美军的问题呢?别急,他当时的指挥艺术是——“消耗战”,一个营一个营地送到前线,你说这波打击能不让人心慌吗?



他知道敌人怕啥——不仅是飞机炮火,更是“耐打”——前线部队坚守阵地,一边和敌人斗智斗勇,另外一边就打击敌人得“消耗掉”。

果不其然,美军的“大佬”们跟着陈赓的节奏走,最终搞得他们“头大”——陈赓这份战术就像“红烧肉”,越嚼越有味,越打越得劲。

说到底,陈赓这号人物,真的让人佩服。他不仅仅是个军事专家,更是个“沟通专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