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秋

最近一年,人们总是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发问如此一致,是因为我出版了一本同名小书,而我并没有在书中直接给出答案。循着这样的发问,可能会萌生进一步的疑问:当今社会,图书馆真的有用吗?

有人说:“图书馆固然有用,但现在过时了。电子书和多元媒介兴起,纸质书在走下坡路。因此,把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图书馆建设,是开倒车。”

乍一看,这种论调有些激进,有些唱衰或者泼冷水的意思。事实上,它有着部分合理性。如果我们关注新兴的多媒介阅读潮流,再结合高校图书馆院系更名迭代的态势,以及近年来欧美一些图书馆因经费紧张相继关闭的新闻,我们也可能发现:图书馆的功能,有时发挥得并不是那么顺畅。

然而,由此推导出图书馆日薄西山的结论,则失之简单。我国现代意义上面向普通读者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至今不过100多年。如今,城市馆建相对成熟,乡村馆建尚在起步,2020年我们基本完成全国区县级图书馆的基础建设,确保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座公立图书馆。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3000余家。相对于我们的人口基数,这个数量依然有很大缺口,很多人一生中从未享受到免费阅读的普惠。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增益和优化,而不是关张。

而且,数量的达标只是基础建设的第一步,真正让图书馆发挥效用,还得把它的能量调动起来。

我走访过很多乡村图书室,不少房门紧闭、书柜蒙尘,仅存《鲤鱼养殖》《化肥使用》等编纂和印刷都比较简陋的册子,且没有翻阅的痕迹。看到这样缺少生气的图书室占据村舍一隅,当然会让许多人觉得这个公共设施无用且过时。

但倘若有一个真正把读者需求放在心上的积极建设者,则会变成另一番样子。我曾在西安东边的村镇遇到一位热情的干部。他不是专职,只是因为自己爱书,才义务做了图书管理员。他自己来挑选书籍,动脑筋做活动。那个房间并不大,陈设也简单,却有各种趣味绘本,吸引远近儿童在此欢聚。孩子们环绕着他,听他讲故事,和他一起做手工。突然见到这生动的特例,令人非常欣喜。图书馆需要更多这样的建设者。

目前来看,纸质书与电子书的观念论争,主要存在于大城市。人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熟悉的群体出发去思考问题,倘若生活在繁华区域,可能造成一种印象:人人都能便捷地下载电子书,电子书会撼动图书馆;而在小城、小镇和乡村,则很少有人持这种观点。

在我执教的高校,有相当多农村籍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没接触过电子书。在小城镇和乡村,不是电子书撼动纸质书,而是纸质书阅读氛围尚未培养起来,电子书更是付之阙如。

在这样的地方,完全免费的公益图书馆怎么可能过时,简直是刚需。

调研中,农村籍大学生普遍提到,村镇学校的体育器材和课外书都很少,文化生活局限于教材之内。其实,真正拉开农村与城市青少年教育差距的,正在于课外的文化生活。这使得农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于语言交际、社团活动、通识教育感到陌生和畏怯,进而影响了未来的职业表现。因此,在保障农村校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大对农村“校园外”文化建设的力度。与艺术课程、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资源的供给难度相比,图书馆相对成本可控,运营难度低,可将此作为最初的突破口,为农村青少年注入新鲜的营养剂。

紧闭蒙尘的书柜固然是公共资金的浪费,生动有趣的图书资源则可以使其重焕新生。如果我们能够把凋敝的空间建设成为优质的文化互动场所,乡村与城市在青少年教育上的差距将渐渐缩小。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出色的案例。藏族青年久美在川西海拔3700米的塔公草原上自费兴建的纳朗玛图书馆,举办讲座和音乐会,让牧民孩子受益良多。也有一些企业,在南方乡村开设公益图书馆,农民们一开始拿着沾满泥巴的锄头在门口徘徊,不敢进去,后来也渐渐捧起书来阅读。

陕西省府谷县图书馆的很多创新做法也颇有启发。他们在银行大厅里设立“信用书吧”,银行里的书籍与总馆通借通还,储户坐在等候区沙发上可以随意阅读、自助借还。在府谷县的偏远乡镇,借书可在网上下单,邮政快递顺便捎几本书,就解决了农村群众借书难的问题,打通了农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

回到城市,我们承认,现代科技对传统图书馆形成一定冲击。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要适时转变图书馆的现有形态。我们不必把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只理解为纸质图书,一个现代图书馆能够包含电子书库、音频视频资源,甚至VR(虚拟现实)游戏等知识载体。知识的介质可以多元,重要的是知识本身是否能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流动。

我们还可以对图书馆的功能开动更多的想象,比如作为公益学习中心,与高校课程展开整合,可以提供一些义务的咨询和帮助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公共性。一个免费开放的、共享知识的空间,更有益于全社会的文化公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图书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制度而存在,就像法院和医院一样。

我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视障人士来馆内借助高科技设备听书,还有老年人来书法区临摹碑帖,手持毛笔站在书案之侧,在谈笑之中切磋技艺。他们告诉我,图书馆给他们带来很多方便。

可以肯定,在大都市中我们需要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真实联系;在文化相对单调的乡村中,我们也需要它在校园之外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还促进着社会的融合。

(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著有长篇非虚构文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7日 20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