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儿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耶咦耶咦耶~耶咦耶咦哦~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
伴随着商场里热闹喜庆的《恭喜你发财》,正月二十八(除夕前一天)的上午,中部某地区二线城市的超市里依旧是人山人海,大家忙着挑选年货,各色新鲜的蔬菜、水果、零食饮料,和用于装饰家里的春联福字,堆满了来来往往的购物车。早上十一点之后,商场的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就都停满了车,一楼的连锁蛋糕店外排着漫漫长队,奶茶店的屏幕上挂着几十单待制作的单子。这样繁华热闹的场景同时发生在这座城市的七八个购物广场,乃至社区街道的连锁生活超市和小生鲜批发店里,看不出一点商家为了过年而休假或停业的讯息。
与此同时,在这座城市辖区之下的一个小县城,县里唯一一个大型购物中心早早在年前关门歇业,连跟城里同一连锁品牌下的生活超市也不再开业。各色小商家都挂上了春节停业的牌子,路边乍一看过去,只有零星的几家饭店还开着门,进去一问,也都不接待散客或者散单,只接受成套购买和订下的酒席了。在这座县城里,人们需要提前买好过年所需要的物资,提前跟酒店定好过年要吃的宴席,到了邻近年关的时候,便能早早在家收拾东西,贴上福字和春联,一家人围在一起、过一个传统的新年。
曾几何时,在笔者的记忆里,这座二线城市的新年与县城的新年也是一样的。那时候腊月初,杀年猪,杀完年猪就要开始准备过年所需要的腊肉。等小孩开始放假,最晚到年二六,大人们就要带着去专门的集市里买鞭炮、买春联、买烟花,再买上一大堆糖果和零食,提前做好过年吃的炸藕丸、腊肠、年糕一类难制作易存放的食物,然后看着商店歇业,老板挂上回家过年的牌子,人们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守着暖炉和家人,等待 除夕 礼花炸响的时刻。
这正是我们所称之为的“年味”。
但是,伴随着商场逐渐被连锁的店面占领,越来越多的商家不再在除夕歇业休整,春节也逐渐从庆祝一家人的团圆变成消费、购物的好时间。传统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准备年货、包饺子、贴对联的场景被在商场里一起逛街、购物、坐在连锁餐馆外等待叫号的身影所替代,传统的年味被这些新的消费符号所取代。
另一方面,春节不打烊的商业场所,也意味着越来越多无法在春节期间回家的人们。他们或许因为生计,或许为了过年不一定能够到手的三倍加班费,放弃回家团聚而选择继续打工。他们中有一部分是本地人,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安排家里的事务。笔者在超市购物时曾听见超市负责食品区的阿姨感慨,“等忙完这班我就回家做饭,收拾东西,准备过年”。也有一部分是下面县市甚至外地来打工的年轻人,笔者就曾在商场的服装区听推销人员聊天时提到,“过年的时候绩效高,春运的票又抢不到,不如不回家了”。
现在的人们常常感叹年味的消散,感叹现代的 消费主义 摧毁了过去传统的家庭活动,让原本具有神圣意义的节日无一例外变成了消费主义的盛宴。连过去曾经被“过节停业”所保护的春节,也在经济发展和资本对人们生活无孔不入的侵入中,转变为一场消费行为的狂欢。但在这些感叹的另一面,资本的侵蚀也同样意味着另一群人被侵占的假期,被剥夺的合家团聚的权力。那些在春节假期中为了人们的购物和生活提供服务、提供便利的人们,实际上奉献了自己本应该拥有的享受亲情和团聚的时刻。资本逼迫人们在金钱、生计和家庭、亲情之间做出抉择,并迫使人从家庭温暖的团聚之中剥离出来,只能孤身在外,面对工作的压力和苦恼。
城市在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周边地区劳动力的虹吸。这一现象的背后,固然有国家大力促进发展 实体经济 和线下消费,意图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原因,也有更多资本和市场规律运作的结果。与此同时,县乡则依托农村,维持了更倾向于小规模内交换,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但也造成了更多的不便和生活上的繁琐。
年味的消失,消费主义的兴盛,究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象征,还是现代性侵蚀传统的家庭模式、对人形成新剥削的形式?笔者难以在此做出断言。只是希望经济的发展和便利能够与对人的关怀和对家庭温暖的保留同存并行,不要让一部分人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愿我们在未来收获的是真正个体的解放,而不是资本所施加的一层又一层无法挣脱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