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卢多逊担任宰相,他的儿子卢雍长到18岁以后,就被任命为水部员外郎,相当于五品官员。后来,这也成为一个惯例。凡宰相之子,到了出仕年龄,都要安排五品官职。
若干年后,吕蒙正当了宰相,宋真宗赵恒听说他的长子吕从简已过18岁,就提出在朝中给其授一个五品职位。没想到吕蒙正却反对说:“臣进士及第,出仕时只授为九品京官。小儿未到弱冠之年,还没有学绩功名,怎么能高居五品之位?况且天下还有很多博学多才之士,依然隐居山林。如果重用官员子弟,恐遭上天谴责,百姓怨愤。请求以臣刚出仕时的官职,补任小儿。”
宋真宗采纳了吕蒙正的意见,从此以后,所有宰相的儿子只授给九品京官,成为法定制度。
△吕蒙正画像。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据说在唐代,父子宰相、兄弟高官的现象比比皆是。那时候虽然也实行科考,但考试的时候,考生的姓名并不密封。谁是谁的儿子,谁是谁的兄弟,主考官和阅卷人员都清清楚楚。录取谁、不录取谁,主要不是看成绩,而是看关系。那些出身名门望族、与考官关系密切、能被朝中大佬举荐的考生,往往在考试之前就已经被内定。
宋朝这个制度,就更不公平了。宰相的儿子不仅可以直接安排工作,而且一上班就能够坐上厅级的宝座。按此推断,那些尚书、御史的儿子,大概也能安排个处级。
高官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父辈的言传身教,肯定比普通百姓人家的孩子多懂一些官场的规矩和套路。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官的儿子就一定能够做个好官。
《宋史·陈执中传》记载,宋仁宗时,陈执中为宰相。他的儿子陈世儒,不学无术,能力低下,但还是被安排了一个九品职位。几年之后,又调任安徽太湖出任知县,算是提拔。
而陈世儒在京都开封待惯了,很不喜欢太湖的生活环境。他和妻子密谋,把在开封的生母杀了。按照当时的规定,这样他就可以回开封守孝三年。后来案件查清,陈世儒夫妇及参与这起案件的人,都被判死刑。
又据宋人笔记《过庭录》记载,范仲淹的孙子范直方,长大后被安排到河北平恩县担任主簿。
临行的时候,他的父亲范纯礼问他:“带了几担行李?”
范直方回答:“十担。”
范纯礼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尔初仕已如此,若久宦奈何?我昔赴遂州守时,只有三担,罢官仍旧。”
意思是说,你才当官,就带这么多行李,是去那里享受吗?我当年到遂州当知州,也只带了三担行李,卸任返乡还是三担。你可要记住咱家的规矩,做官的要务是造福百姓,千万不能养成享乐和奢侈的毛病。
幸亏范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风,要不然,像范直方这样的子弟也可能成为纨绔。
吕蒙正在《命运赋》中说:“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即便是宰相的儿子,如果无智、无能、无功、无德,也不能身居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