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最多文学家的就是唐宋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更是出现了一位堪称千古第一完人的文学家。

但与很多人不同的是,这位文学家并不是出身高贵的子弟,而是从寒门一路升至宰相,可谓是古代版的逆袭人生。那么,这个人是谁,他的一生又创下过怎样的成就呢?



1、朝堂上的新星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不乏有在文学上造就极高成就的诗人,譬如李白、杜甫等,但也有人的枣宜会战不仅存在于诗词之间,也存在于边疆之上。

而这个人,就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后世的范仲淹很多人听到他的名字,想当然的将他归于众多文学家之中,但事实上,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公元1015年,宋真宗时期,此时的范仲淹还是一个寒门读书人,而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的文学家层出不穷,其整体的文学水平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所以对于这次科举考试,范仲淹的竞争不可谓不大。



但尽管如此,范仲淹还是凭借着自己的文学天赋和后天努力成功的登榜入仕,成为朝堂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或许就连当时的他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之后的岁月中历尽曲折,只为了心中的那颗报国之心。



2、范文正公

提到范仲淹,几乎所有人都背诵过他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里面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显他对国家和朝堂以及个人发展的见解,让人印象深刻。

在能人辈出的北宋时期,范仲淹是众多文学家中的一员,但在深究他的生平之后,人们不禁感叹,不愧是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的人。



与许多文学家不一样,范仲淹并不是出身显贵的富家子弟,而是寒门出贵子的代表人物。

范仲淹出生之后,父亲就因病去世,迫于现实,母亲才带着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他因此得以摆脱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之后,范仲淹在母亲的教导下认真读书,加上他从小展露出的文学天赋,他很快就在科举中崭露头角,正式步入了仕途。

在之后的许多年,他不仅能在朝堂上提出为国为民的政见,助力盛世治理,还能戍守边疆,是难得的全才。



在朝堂上,范仲淹始终牢记自己当初的志向,为人刚正不阿,创下了不小的功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实施庆历新政。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北宋时期是重文轻武的典型朝代,这也就造成了朝堂积弊越来越深的情况,不少有志之士都试图进行革新,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



但在庆历三年时,范仲淹不顾他人的劝阻,敢于直言的指出了朝堂上的积弊,以及内忧外患的国家局面,并牵头开展了“庆历新政”,对后世影响颇深。

在改革之初,他就基于实际情况提出了十项改革纲领,每一条都直击朝堂要害,让当时的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于是,在他的坚持之下,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令让他负责新政的实施监管,北宋朝堂的面貌一时间得以清明。

改革总共涉及政治、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于官僚机构的改革,也是因为这次改革,不少能人异士得以为国效力,对北宋的政治发展意义重大。



早在入仕之后,范仲淹就发现了朝堂上冗官的现象,此举不仅耗费国库钱财,还助长了歪风邪气,必须进行革新。

所以,他就将朝廷中各机构的官员进行适当裁减,只留下那些有才之人,并设立一定的机制,提高官员的积极性。



除此以外,他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革新,创新的采用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提拔了一众有才之人。

庆历新政的实施让北宋朝堂有了一定程度的清明,不仅极大的改善了冗官的现象,也创造了不少与民有利的政策,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但只要是改革就一定会遇到阻碍,范仲淹也不例外。所以,在短短的两年之后,范仲淹就因为他人的攻击而被宋仁宗外放,新政也就此失败。

也是因为在这段时间中遇到的困难,他留下了《岳阳楼记》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真心。



说到这里,大多数人一定以为范仲淹的才能止步于此,但事实确是,他不仅是政治上的能人,也是军事上的全才。

北宋康定元年,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担任要职,在西北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不愧为文武双全之人。



在到任之后,范仲淹首先就对军队的制度进行了改革,根据军队的特点制定了分部训练、轮流御敌的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戍守边疆提供了基础。

同时,面临外患的频频来犯,范仲淹也亲自上阵指挥,任命才能出众的将领带兵抵抗,在与敌军的交战中,总结了许多战斗经验。



除此以外,他也在戍守西北期间熟读各种兵法奇书,敢于任命有志之士,培养了不少像狄青、张亢、王信等著名将领,对北宋的边防贡献巨大。

如今,我们回看范仲淹的一生,他没有违背自己一直以来的远大志向,不仅成为了朝堂上闪耀的明星,也成为了西北边防的战将,是当时难得的文武双全之人。



同时,我们也通过对其生平的了解,深刻的了解到了他的不易和艰辛,荣耀和光辉,这或许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逆袭人生吧。

参考资料:
范仲淹——百度百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