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春节本应是阖家欢乐、共庆团圆的温馨时刻,可山西大同古城内的商户们,却遭遇了一场让人匪夷所思的“亮灯风波”,这一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据媒体报道,今年春节期间,大同古城内下发通知,要求商户从除夕至正月十五,屋内屋外所有灯24小时长明,无论有无市民和游客。有商户透露,自己半夜11点被电话叫醒要求开灯,拒绝后,执法人员竟破门而入强行开灯,甚至加装新锁,导致店铺无法正常营业。如此荒诞的一幕,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大同市平城区委办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关注此事,承认做法不妥,正在处理。然而,损害已然造成,当地营商环境遭受的创伤难以轻易抚平。从法律层面审视,执法人员撬锁进店的行为毫无合法性根基。《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定程序,可在此次事件中,执法人员深夜撬锁进店,既未出示执法证件,也未制作现场笔录,更不见任何相关法律文书,公然践踏法定程序,严重侵犯商户合法权益,涉嫌违法。即便商户未按要求开灯,执法者也应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而非采取这种简单粗暴、令人不齿的手段。
这一事件中,权力的行使边界模糊不清。打造亮丽夜景、提升城市形象,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绝不能成为权力肆意扩张的借口。商户作为独立经营主体,拥有自主经营权。仅仅以维护古城形象为由,强制要求商户彻夜开灯,甚至撬锁进店,显然逾越了合理行政的界限。这种不考虑商户实际情况的“一刀切”做法,不仅大幅增加了商户的经营成本,更暴露出执法者在权力行使时严重缺乏边界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事件并非个例。此前,一些地方为创建文明城市,强行拆除商户广告牌,既不提前通知,也不给予任何补偿;还有地方政策朝令夕改,企业刚按旧政策投入大量资金生产,新政策却突然出台,让企业无所适从,损失惨重。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营商环境,让企业对当地望而却步。
大同此次事件中,即便当地政府承诺补贴商户的额外电费,也不能成为强制商户彻夜亮灯的正当理由。况且,春节期间大同古城的活动最晚10点就结束了,此后商铺彻夜开灯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做给某些领导看的“面子工程”?这种脱离实际的“景观亮化工程”,不仅浪费社会资源,更引发了商户的强烈反感。
此次“撬锁开灯”事件,无疑给各地政府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切实落实到每一项政策、每一次执法行动中。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量企业和商户的利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政策科学合理;在执行政策时,必须严格依法依规,杜绝权力任性和“一刀切”的粗暴做法,切实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各地政府能从这起事件中深刻汲取教训,真正将优化营商环境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别再让类似的闹剧重演。毕竟,只有让企业和商户安心、舒心,地方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城市才能在良性轨道上稳步前行。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