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何欣荣 桑彤
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多地政府举行“新春第一会”。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其中的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在陆续发布的政策措施中,普遍 把“提升企业感受”“让各类经营主体拥有获得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新一年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释放了强烈的发展信号。
上海已连续第八年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提出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主题为“提升企业感受”;河北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新春第一会”主题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今年的会议不但安排八家企业代表现场发言,还要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回应,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和具体举措;辽宁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暨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动员大会,提出要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法治建设、优化公共服务,让各类经营主体在辽宁拥有“获得感、礼遇感和归属感”。
由此可见,企业实际体感,已成为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心”和“靶心”。俗话说得好:“改革措施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政策措施和文本层面,还要更多以企业的真实体验为依据。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国内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存在一定的“温差”。重视企业体感,就是消除政策“温差”、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所在。
如何提升企业感受?从各地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中,可以看到不少新信号。
比如,在以往加快办事速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法律法规刚度,更加重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58条措施中,有多条涉及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包括规范牟利性职业举报、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规范涉企案件办理等等。河北省提出,要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及时清理不合时宜的地方性法规,严格规范涉企监管执法,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效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相比办事速度,企业经营更在乎的是,预期是否稳定。只有完善法律法规,才能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某种程度上,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位基层干部感慨。
再比如,在以往重视规上企业、大企业感受的基础上,“目光向下”,更加重视打通基层“最后一公里”。上海全市300多万经营主体,绝大多数在基层。去年以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连续举办两场街镇营商环境座谈会,共邀请20个街镇主官谈感受、讲难题。行动方案8.0版中的不少举措,针对的就是座谈会上街镇主官们感叹的难题,致力于为基层经营主体的发展保驾护航。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也成为提升企业感受的重要支撑。 河北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的统计显示,通过深入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2024年该省相关事项办理环节压减89%、办理时限压减67%。上海市提出,要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充分运用大数据筛查、自动巡检、智能预警、态势感知等技术,更多推行远程监管、无感监测等非接触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术”,优化营商环境就是“道”。从各地的“新春第一会”可以看到,只有把企业体感置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靶心”,企业才会“近悦远来”,政府的各项改革举措才能更好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成效。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