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家”的基本素养——避免机械刷题
命题人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题?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知识点与试题情境是如何关联上的?
答案解析有没有看懂?老师的思路是否听懂?
当时我的思路是什么?当时为什么会做错?
之前有没有类似的题目,相似题目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一、高考必备“军师团”——瞄考向
指导思想、命题立意、命题载体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对中学教学的启示:
关注国家发展战略,让学生领会在党的领导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保障生态安全,农村、农业大有可为。
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
获取加工、归纳概括图文信息
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逻辑推理与论证
科学探究、思维建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桥梁)
批判性、辩证思维
学科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问题
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无情境不成题
学科情境(基础性)、学术情景(创新性)、生产情境、生活情境
问题导向、任务驱动
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任务为考查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无任务不立题
高考命题严格遵循高中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
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重点内容的考查;考查要求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深度不超过其规定的层次,引导中学做到应教尽教,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研究课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质量标准”,准确把握高考方向,细化复习目标,是科学、有效备考的前提。
难度、深度、广度、精度、细度;知识、能力、方法、思想(观念)
圈定核心课标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大量地理试题通过试题案例,通过对产业的全球布局、国际经济、全球资源环境的发展的发掘,培养学生在全球视角下研究事物发展规律、形成国际比较、倡导国际合作。
二、高考必备“布局图”——定目标
高频错题整理不够,时间紧张,部分内容深度不够,论证探究能力不足
知识碎片化,缺乏地理整体意识,前后知识关联度、系统性不够
三、二轮必备“融合术”——固基础
回归教材、回归课标
(例题)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图5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综合思维水平
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综合各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
能够对现实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问题,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其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
区域认知水平
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认识区域
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地理问题,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
人地协调观的水平
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评价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是指考生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为了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由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
回归课堂
学生为主体,人人必参与。自测后探究,合作有价值
凡课堂内容,学案必呈现。宁可有留白,课堂不超载
三、二轮必备“融合术”——提能力
高效课堂的定义: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高效课堂之习惯性合作探究
二轮高效课堂之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
找“高”点,不失梯度
找“疑”点,不失原理
高效课堂之精讲点拨拔思维
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的提升——文字、图表
文字:时间、空间;可达、仅、为了、导致、但;断句、关键词、句意
图表:图名、经纬网、坐标、图例、注记、坐标、数形结合、模型转化(等值线图、统计图、过程示意图、区域图、景观图的判读)
模型构建能力的提升——物质和能量的平衡、68种地理效应、答题模板
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气温、地温、太阳辐射、降水、气压、气候、风力、盐度、密度、水土流失、雪线、林线、农作物品质、人口迁移、城市群建设、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等
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地理位置、时空尺度、要素联系、区际联系、区域动态、区域决策等问题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在生态城市系统中,城市绿地尤其重要。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选择一种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要点。”——地理高考的考试目标与要求之一
综合题的思路建模:精准审题、知识迁移、对接材料、规范作答
学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列出简短提纲,理清逻辑、明确思路;其次,规范答题格式,分段描述以使卷面清晰;最后,注意用词,把握地理术语使用的科学性,运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对地理问题加以阐释、表述。
三、合作探究的实施
展示成常态:10分钟背诵“台风”和“龙卷风”综合题;2.5分钟抽查背诵,要求关键词突出、逻辑准确完整
珍惜考试
限时“超量”练,提高解题速度和效率
考过“留痕”,心中“有谱”
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养成表述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习惯;训练和提高学生对考试的反应速度、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总结、积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会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