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明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方能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坚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已经成为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传统,也是新征程上我们党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要求。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01

坚持加强“三农”工作重点,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要求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三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通过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以有限资源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全体农民摆脱了绝对贫困,一个都不少地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党的二十大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未来五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图。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去了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调研乡村振兴,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统筹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

坚持依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为做好脱贫地区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设立5年过渡期,从而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紧紧围绕产业就业两方面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努力增强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美丽宜居的乡风文明和乡村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实现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

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国农业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居住的家园,只有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广大农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实现几亿农民整体迈向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数据显示,2015—2022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90,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擦亮农业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推进建设农业强国是重要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只有不断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供给才有保障,物价稳定、人心安定。只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才能不断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02

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回应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加强“三农”工作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当前,如何把农业大国建成农业强国,重点和难点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机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因素增多,乡村振兴改革发展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和各种风险挑战,困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在乡村大兴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基础。只有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农民的急难愁盼;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才能了解和发现乡村基层的智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乡村发展变革和治理要求的特点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03

坚持用好示范经验,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

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示范经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创新工程,是实实在在给广大农民带来好处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目前,浙江90%以上的乡村已经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和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0年呈缩小态势。借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充分激发农民扎实迈向共同富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60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重点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广大“三农”工作者要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方面,强调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层的作用,把准群众诉求,抓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和矛盾。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夯实农业产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基础上,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分步骤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从而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得上,使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