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舞台,而是一个充满争论、不断变迁的动态网络。社会学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它赋予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结构的语言和工具。

自打社会学诞生以来,就产生了诸多广为流传的概念,如果不把这些概念看做故作高深的黑话,而是当做理论探讨的基石,那么将有助于我们透视社会背后的逻辑。


“异化”“理性化”“后现代”“科层制”……这些切身可感的词汇,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社会的变迁,通过对社会学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我的偏见和误解。

《社会学基本概念》即为此而作,它由和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学术大牛齐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撰写,曾连续重印10余次,豆瓣评分高达9.2分,得到了万千读者的肯定。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社会学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教会我们提问,让我们在变迁与争论中重新认识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而探索社会运转的深层逻辑。

准备好了吗?跟随小北一同启程,开始你的社会洞察之旅。


结构/能动

斯宾塞和孔德

社会结构是群体、集体以及个人的集合体。

社会事实及社会是一个独立实体。

涂尔干

帕森斯

社会结构是更接近于规范性预期的模式和管理可接受行为的准则。

结构主义给个人的创造性行动留下的空间太小了……

丹尼斯·朗

结构与能动是社会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它们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结构代表着社会中既有的规则、制度和权力网络,它们塑造了个体的选择空间,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而能动则是个人在既定结构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改变的潜力。

社会学的早期研究更多强调结构的主导性力量,比如涂尔干提出的社会事实如何约束个体行为。但随着社会变迁和学术发展,能动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吉登斯指出,离开能动谈结构或离开结构谈能动,都会限制社会学的想象力,只能得到对现实的片面解释。出路在于,找到将能动/结构整合到一起的有效方法,既超越简单的二分法,又保持两者的最佳洞察力。


▲图/影视剧《鱿鱼游戏》

马克思提供了重构这个问题的方式: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能动),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结构)。

后来,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到布迪厄对惯习与场域的研究,学者们不断揭示结构与能动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社会实践。

吉登斯偏向根本性的能动视角



布尔迪厄更接近结构立场

结构与能动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复杂社会的路径。它帮助我们看清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激励我们在社会的限制中探索突破的可能性。


现代/后现代

韦伯

现代性的过程是“世界的祛魅”,它通过不断扩张的法理型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现代性是一种成功社会模型,不管是主动追求还是被迫卷入,最终每个国家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罗斯托

鲍曼

理解现代性的关键是要把握其独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现代社会的部分支柱已经坍塌,后现代性的特征是不可逆转的多样化和碎片化。

利奥塔

现代与后现代是社会学和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它们不仅是对时代特征的描述,也揭示了人类对社会、知识和文化的不同理解方式。

现代性通常与启蒙思想、理性主义、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结构化的过程密切相关。现代指向18世纪中期的欧洲启蒙运动到至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世俗化、理性化、民主化、个人化,以及科学的兴起。

与之相对,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后现代思想拒绝普遍真理,强调多元性、不确定性和去中心化。它关注边缘化群体的声音,揭示现代性所忽视的矛盾和压迫。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体现了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对理性秩序被破坏的痛苦反思。

互联网、大规模计算、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卫星和有线电视都是“后现代技术”的表现形式,它们已经深度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下也许确实可以称为后现代时期。现代性似乎走到了终点,但现代理论和概念真的不再适用、应该全盘抛弃吗?

吉登斯指出,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现代概念。后现代的出现不是敲响了现代性的丧钟,而是提醒我们要直视现代性的消极方面,比如环境破坏。

这一对概念对我们的启发在于,它们让我们认识到社会既需要理性、秩序和发展的框架,也需要对这些框架的灵活性和局限性的反思。


越轨/社会控制

涂尔干

越轨行为在很多方面都是“正常的”,对维持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功能。

社会控制包括为使人们遵守社会规则而施加的所有压力。

罗斯

帕森斯

对社会规则的遵从并不总是因为恐惧和外部机构的作用,也源于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规则和价值观的内化。

越轨与社会控制是社会学中一对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们探讨了个人行为如何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以及社会如何维持秩序。

越轨指的是“偏离”或违背特定社会认为可以接受或“正常”的准则或规范的行为。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时点突破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规则,但越轨并不等同于犯罪,其范围要远远大于犯罪,后者仅指那些违反法律的不守规矩的行为。

越轨可以是一种创新,给社会带来新的价值观念和理念,挑战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假如越轨行为水平过高,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法律和秩序的力量介入。


▲早期社会学,特别是涂尔干的研究,关注越轨的功能性。他认为适度的越轨对社会是有益的,因为它能帮助社会重新定义规范和凝聚集体意识。

社会控制是越轨的反面。研究越轨和犯罪的社会学家关心人们为什么会违反社会规则和法律。社会控制理论家提出的问题则正好相反,即人们为什么会遵守规则。


▲图/影视剧《肖申克的救赎》

人们遵从社会规则并不是被迫的或者逆来顺受,大多数人都是主动为之。这是因为,社会规范不仅是“外在”的,存在于法律手册和礼仪书籍中,同时也内在于我们的自我。

这对概念启发我们,越轨行为不仅是个体的选择,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也帮助我们理解越轨和社会控制的动态关系,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何为“正常”与“异常”。


身份认同/话语

米德

自我并不是我们生理构造的一部分……自我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人们像演员一样在一个舞台上或一出戏剧中扮演不同角色。

戈夫曼

福柯

不同的话语确立了建构社会生活的框架,权力就是经由这些话语体系运作的。

话语概念太过关注语言、言说和文本,可能会导致忽视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文化,催生“装饰社会学”。

Rojek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是谁”的理解,既包含个人的独特性,也反映集体的归属感。而话语是一种关于某一主题的语言实践,它通过权力和知识的结合,塑造了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方式。这两者密切相关,身份认同常在特定的话语框架中建构,话语则约束了个体和群体如何认识自己及他人。

早期社会学家如库利和米德强调,身份认同通过社会互动形成,并受到社会化的深刻影响。随着社会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身份认同变得更加灵活多变。

与此同时,福柯的话语理论揭示了语言实践的权力属性,表明话语不仅描述世界,还塑造现实。不同的话语框架(如性别、种族)定义了人们的身份,并规范了行为。现代研究进一步揭示,身份认同和话语并非固定,而是动态的、与社会变迁同步调整的。


▲米歇尔·福柯将全景监狱视为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一种象征性模型。

这对概念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中的归属感、偏见及权力关系。身份认同的灵活性提醒我们,应关注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话语概念则提示我们通过替代性话语,可以挑战传统偏见。这种批判性视角为社会问题的解析与变革提供了重要路径。


科层制

韦伯

科层制是人类迄今为止设计出的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但它也是社会中的一种消极力量。

正是科层制的非个人性,使人们可以推卸个人的道德责任。

鲍曼

科层制是社会学中描述组织运行的一种重要概念,最早由马克斯·韦伯系统提出,指一种以成文规则、合同和职位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组织形式。

许多人与科层组织打过交道后,会确信它们是满足个体需求的障碍,这是因为设计出的科层制是为了在处理成千上万的事项时能够达到最高效率,个体考量和情感诉求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在当代社会,科层制犹如一座精心构筑的城堡,它以规则和程序为砖石,以层级结构为梁柱,构建起一个既稳固又高效的管理体系。科层制是社会不断理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理性化正在蔓延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领域。

然而,这座城堡并非无懈可击。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传统科层制逐渐受到灵活化和去中心化组织形式的挑战,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在某些领域开始取代传统的等级体系。

为了适应这些挑战,科层制需要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调整。面对技术驱动的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在科层制的理性化与组织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为更高效、更公平的社会运行模式提供借鉴。


说到社会学基本概念你还会想到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阅读体会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此书

社会学大师以概念词条形式,

为你呈现社会学的历史、现状和可能的未来

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三版)

作者:〔英〕安东尼·吉登斯

〔英〕菲利普·萨顿 著 王修晓 译

-End-

观点资料参考:《社会学基本概念》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走近社会学基本概念,走出混沌的日常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