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子王胜利的眼中,父亲王云霖从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长者,他无论身处什么样的职位,都能做到大公无私、高风亮节,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时候,王家总有陌生人来拜访,他们见到王云霖,脸上都会浮现相同感激的神情。起初,王胜利并不懂那些人是来做什么,后来见得多,听得多了,才知道,原来那些人都曾被父亲救过,是来感谢父亲的。他们告诉王胜利,在艰苦的长征路上,在渺无人烟的雪山和草地中,若非王云霖积极救治,鼓励他们坐到他的马背上或牵着他的马尾巴,奋力前行,恐怕他们也活不下来!
有一回,王胜利从别人口中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孙克的小姑娘,十三四岁时,双亲都被敌人杀害,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千里追寻红军队伍,想要投靠红军。
可红军行踪一向居无定所,孙克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最后饿到昏倒在路边。眼看就要活不成了,一支红军队伍恰好路过,也在队伍里的王云霖一眼看见孙克,急忙上前扶起她,把她带回驻地,为她医治,又用担架抬了孙克整整一个星期,保住了孙克的性命。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王云霖的身上,还发生过很多回,大家都将王云霖视作“救命恩人”,称赞他是一位有仁心的医者。
但鲜少有人知道,实际上,王云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过雪山时,一心帮助别人的王云霖忽视了自己,导致一只眼睛被白茫茫的雪刺伤,彻底失明;过草地期间,王云霖又染上严重肺病,一度险些丧命。
然而,就算自己身体非常不适,王云霖还是坚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他经常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更有需要的人,强撑虚弱病体为大家治病开药。
枪林弹雨中,王云霖总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积极参与转移、掩护、救治伤员等工作,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的王云霖只读了几年私塾,就不得不辍学归家,去到某个制秤行当学徒。14岁那年,在一位亲属的介绍下,王云霖成为某家陆军医院的小工,专门负责抬担架。
2年后,王云霖加入叶挺独立团,正式入伍。其后,他参加相关训练,得到医务上士的职位。
王云霖很珍惜这个机会,也希望自己能为家国做些贡献,每回去前线,都镇定勇敢,积极穿梭在战火中,努力抢救伤员。
目睹战友牺牲时,王云霖虽然十分难过,可却更加坚定革命信念!
战争的洗礼和考验让王云霖成长迅速,再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乡村少年。
1928年,王云霖加入湖南起义,跟随朱德、陈毅等人登上井冈山。同年,经粟裕介绍,王云霖如愿成为中共组织一员。
很多年后,王云霖回忆过去,坦言道:“最初我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医疗知识,我是下山到了东固,才开始正式学医的。”
他也曾在革命队伍中当小兵,组织发给他一个马枪,让他跟着大家参加战斗。不过,后来随着伤员大幅度增加,医疗队伍逐渐人手不足,领导听说王云霖有过医院工作经历,便作主让他去医疗队当看护。
因为能力出众,没多长时间,王云霖就升任看护班长。
那个时候,我们物资匮乏,尤其严重缺医少药的医疗事业,说一句“从零开始”也不为过。
初上井冈山时,我们甚至没有一支卫生队,还是毛主席拍板决定,才成立的。医生更是只有几个中医,主要使用中草药为大家治疗。
所有人都清楚,继续这样下去可不行,某些手术需要使用大型医疗器械才能进行,某些病症用西药会比中药效果更好,我们必须想办法创办更正规的医院!
在如此信念驱使下,一所红军医院在大家齐心协力努力下诞生了!它的住院部是红军战士们你一砖我一瓦,亲手搭建出来的;说是医院,实际上设施相当简陋,躺在病床上,透过杉皮屋面的缝隙,还能看到湛蓝天空!
可就算这样,大家还是很开心,因为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医院!借住在群众家里的病患,全部迫不及待收拾行囊,入住医院。
王云霖则仍在红军医院担任看护一职。
彼时,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好,整个人不停打摆子,但当他看到某个护士操作生疏,导致某位患者忍受剧痛后,还是义无反顾站出来,接手为患者挤脓水的工作。他的动作比护士更轻柔熟练,挤不出的情况下,还会用嘴帮患者吸脓,由此令王云霖得到更多患者的信任与钦佩。
而那些患者,实际上是得到我方善待的医官俘虏,他们在王云霖等人悉心照顾下,慢慢转变思想,使得王云霖等人争取到跟随他们学习医术的机会。
1929年,学业有成的王云霖生平第一次以“军医”的身份随队奔赴前线。不久,升任红军医院外科主任。
此后,大大小小的手术,几乎都交由王云霖亲自操刀。王云霖多年后说,缺医少药的情况带给患者更多痛苦,我们看着他们痛苦,自己也很难受。
有一回,一位叫张子清的同志在战场被子弹击中左脚,一颗子弹正好卡在踝骨上,需要开刀动手术才能取出来。
但红军医院缺少麻药,王云霖只好和张子清商量,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给他做手术。张子清同意了。
手术中,看着张子清额头不断涌出的大颗汗珠,王云霖等医护人员的心也隐隐作痛着。那场手术持续2个多小时,张子清几次疼到昏厥。
而结果更让人悲伤,由于医疗水平不够,不仅子弹没有取出来,而且张子清同志也在转移永新后,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张子清牺牲的噩耗传到王云霖的耳中,王云霖非常悲痛,他常常为张子清的遭遇感到深深自责,道是:“如果我们当时医术再高一些,医疗条件再好一点,或许,张子清同志就不会死了。”
1934年,王云霖随同红军队伍开始长征。他很清楚这条路比想象中更难走,于是在出发前,专门想方设法筹集大量药品。
长征途中更是一有空,就带领医疗队的战士,要么寻访当地苗医、藏医、土郎中等,要么深入山林里,采摘各种中草药,使用土办法帮伤病员治疗。
别说,王云霖的办法的确有效,居然真的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挽救回大量战士们的性命。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原本想授予王云霖一个部长,可王云霖主动找到相关领导,说自己身体不好,不宜担任正职,只当个副职就行了。
1955年,王云霖荣获少将军衔。
身份的转变,地位的提高,并未让王云霖的行事作风有任何改变,他还是那个谦虚清廉、一心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战士。
有一回,王云霖回家探亲,当地组织特地为他准备几名工作人员,安排一辆专车接送。王云霖知道后,果断拒绝大家的好意,坚持低调出行。
甚至,他还让人准备几双草鞋,穿着草鞋去访亲访友,遇到生活有困难的群众,更是及时送上慰问品。
王胜利说,王云霖经常教导他们这些孩子,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不能占组织的便宜。他的身体不好,离开工作岗位后,以身作则,几次拒绝组织帮他治疗眼睛的机会,只为帮祖国节省资金。
对王胜利来说,父亲王云霖是吝啬的,也是慷慨的。他的艰苦朴素只针对自己和家人,可对战友与同事却相当大方,只要战友或同事有需要,王云霖总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1993年,83岁的王云霖因病去世,结束属于他的传奇一生。
参考资料:
《从医院看护到红军院长——开国将军王云霖的革命生涯》
《他是开国少将,革命年代的“红色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