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11日,北京的天气像往常一样寒冷干燥,一支特殊的送葬队伍缓缓地向八宝山走去,人们惊奇地发现,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有一半之多都出现在了这支队伍里。
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这五位后来的新中国开国元帅分立在队伍两侧,他们心情悲痛,表情肃穆。
更令人震惊的是,队伍中最前列执绋的竟然是周总理!这样的队伍注定会引来所有人的目光,仔细一看,人们才知道,去世的人是当时的中央军委财政部部长杨立三。
杨立三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让那么多赫赫有名的元帅和周总理亲自为他送行?他的一生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出身寒微,青年投军
杨立三的名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可谓是如雷贯耳,他被誉为中国解放军后勤之父,也是八路军后勤工作的主要领导人。
杨立三190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但是父母却对杨立三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十一岁时杨立三就被送到了学堂里,那个年代吃饭都是一个大问题,读书是很难得可贵的。
杨立三的父亲知道读书才能改变家里世代在地里刨食的命运,所以不惜全家一起勒紧裤腰带供他读书。
少年时期的杨立三很有天赋,读书读一遍基本上就可以记个大概,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一点就透,连教他的先生都很惊奇,感叹道:
“人真有生而知之者耶?”
所以在他升到小学的时候,当地的学校都纷纷向杨立三抛出了橄榄枝,甚至有的学校还提出愿意为他免除所有学费,外加奖学金。
就这样,杨立三在学校里无忧无虑地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意外,杨立三应该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学者,可是,生活没有如果。
在杨立三二十岁的时候,中华大地陷入了军阀混战,列强争相在中国掠夺资源,血气方刚的杨立三感到仅靠死读书是无法改变中国的,就毅然选择了从军。
杨立三服役的部队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湘军,初入部队杨立三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因为有文化,可以识文断字,湘军中的军官大多数都是大老粗,有什么文书就会让杨立三代拟。
而且,杨立三的文采很好,每次上级需要的文书材料他都能写得深入浅出,无论什么人一看就能明白,又写得一手好字,他的上级因此很欣赏他。
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快杨立三就从一个普通士兵被提拔到了湘军某团司务长的位置。
过了一年,因为能力出众,做事雷厉风行,又被上级推荐成为了湘军军需官,这个位置举足轻重,相当于是一支部队的大总管了。
在担任湘军军需官期间,杨立三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事务,但他学习能力强,又能举一反三,各项工作都做得有条不紊。
这段时期的工作也决定了杨立三今后的发展方向,他后来多次感慨,没有当年在湘军的经历,就没有后来八路军的后勤保障体系。
但是湘军毕竟是军阀所掌握的军队,湘军部队经常会出现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的情况,杨立三虽然是部队里的军官,却也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这支部队。
离开部队,参加革命
1922年,受不了湘军军阀作风的杨立三离开了这里,他辞职时,上级极力挽留,奈何杨立三去意已决,上级也只好放他回家。
回到家后的杨立三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一边和家人一起务农,享受着难得的安宁,一边继续读书,思考着中国未来的道路。
直到1924年,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全国开始流行,孙中山表示国民党不应该固步自封,应该和共产党联合起来,打倒军阀,驱逐列强,拯救中国。
这一思想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国共第一次合作达成,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开始了。
杨立三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他果断放弃家中安逸的生活,加入了国民党,活跃在国民大革命的一线。
他做过国民党长沙地方监察委员,在此期间一手创立了长沙县高等小学和女子学校,在学校里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为革命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段时间在长沙的工作,也让杨立三第一次感受到了国家必须要靠革命才能强大起来,因缘际会下,他也结识了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人。
这个人也是湖南人,和杨立三是同乡,比杨立三年长,思想见识方面更是让杨立三觉得拍马难望其项背,经常出现在民众聚集的地方进行爱国演讲。
这个人的演讲主要针对的是饱受压迫的农民,杨立三也是农民出身,不知不觉间就被这位同乡慷慨激昂的演讲所感染。
当这个人说出,革命需要争取的并不是商人,也不是军人,而是中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农民时,杨立三的的心中仿佛有一个壁垒轰然倒塌。
他被这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被这个人卓越的见解所折服,他后来也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毛润之。
没错,这个人就是后来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毛主席。此后杨立三经常和年轻时的毛主席谈论一些关于革命思想的问题,从中获益良多。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这预示着国民大革命并不仅仅只是空喊口号,也要付诸行动了,杨立三当时身为国民党员,自然也是有重任在身。
他接到任务,要在湖南长沙当地搜集情报,将湖南军阀军队的部署情况传递给北伐军,从而辅助北伐军攻克湖南。
杨立三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往返于长沙与北伐军阵营,将一个又一个重要情报送至北伐军内部,成功帮助北伐军入驻湖南。
加入共产党,为国奋斗
因为这次的功劳,杨立三也被任命为长岳游击队支队长,以前的从军经历让杨立三屡立战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都想将杨立三引为心腹,纳为己用。
但是如今的杨立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凭借一腔热血闹革命的愣头青了,他经过与毛主席的多次接触,已经确定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此时的杨立三已经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拥护者了,他于1927年初秘密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周总理,朱德,叶挺,贺龙等人一起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枪声。
8月7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举行,毛主席首次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并开始积极筹备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非同小可,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杨立三也参与其中出谋划策,但是,眼看还有几天就要正式起义,起义部队还没有一面合适的旗帜可用。
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旗帜是我们精神的象征,一定要做出一面振奋人心的旗帜,这样秋收起义才能更加有影响力。
杨立三和陈树华,何长工一起,接下了设计旗帜这项光荣的任务,他们在修水县的商会馆里加紧设计方案。
杨立三听取了何长工的意见,参考苏联军旗的样式,稍作修改,以红色为主,象征一寸江山一寸血,革命要不怕流血。
又在旗帜中间加上了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五星,五星内的镰刀和斧子代表工农阶级,寓意共产党永远保护劳苦人民。
旗帜最左侧的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则是杨立三亲笔所写,杨立三的字体有种苍劲雄浑的气势,十分符合军旗对字体的要求。
到了井冈山会师后,杨立三就一直负责全军所有后勤资源的筹备,调度。毛主席还和大家开玩笑:
“我们能不能吃上饭还得看立三同志点不点头啊。”
最艰难的时候当数抗日战争时期,那时杨立三是八路军后勤部长,当时八路军内部资源匮乏,外部又有国民党恶意打压,还要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攻击。
八路军所有主力的后勤都需要杨立三来保障,可是杨立三没有过一句抱怨。在那样的情况下,不仅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战士们的吃穿问题,还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
仅仅在1937年到1945年间,杨立三就组织后勤人员为我军制造了近万条枪,修复的枪支更是十万支以上。炮弹和子弹更是不计其数。
不只如此,抗战时期八路军军费紧张问题,杨立三对外向海外华侨求援,募集到了大量军资,对内让周总理向国民党讨要,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他还在边区开办了银行,发行货币,在八路军的保护范围里大力支持商业的发展,同时向各大银行贷款,这样一来,八路军的军费问题就得到了妥善地解决。
舍生忘我救总理
而还有一段经历,让杨立三与周总理也结下了超越生命的革命友谊。那是在1935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
周总理有个习惯,那就是事必躬亲,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架设电台,接收电报,分析敌军情况。
繁重的工作让周总理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有时候一工作就是一个昼夜,铁打的人也经不起这样的熬法,周总理病倒了。
过草地的时候条件艰苦至极,根本不能给周总理提供有效的医疗,周总理一直高烧不退,但是却依然坚持步行过草地,不准别人帮助,不搞特殊化。
众人都想让周总理上担架,但周总理却坚持把担架让给其他受伤的战士,没走多久,周总理一下子昏倒了。
此时的杨立三顾不得周总理的命令,直接将周总理抬上了担架,等周总理醒来,看到自己在担架上躺着时,挣扎着就想起身。
杨立三一把按住周总理,他严肃地说:
“您身上肩负着我们所有战士们的希望,如果这个时候倒下,那我们未来的革命道路又该何去何从?”
周总理听后虽然感动,却依然不肯被杨立三抬着走,杨立三将情况报告给了彭德怀。彭德怀,陈赓,萧劲光纷纷来劝说,周总理这才作罢。
陈赓想要替杨立三抬担架,被杨立三拒绝,他表示,在将周总理抬出草地前,他绝对不会倒下。
七天七夜的行军,杨立三的双脚都被草地上的积水泡得溃烂,下雨的时候,他和陈赓将身上的衣服都披在周总理身上,冒着严寒继续行走。
等走过了草地,杨立三整个人都已经瘦得不成样子,周总理的病情也有了好转,不肯再坐担架,他让战士们为自己做了副拐杖,坚持要自己走。
等周总理从担架上下来,还没来得及向杨立三表示感谢,杨立三就一头倒在了地上,一天一夜后才醒来。
周总理一直陪在杨立三身边,见他醒来,周总理松了一口气,重重地握了握他的手道:
“立三同志,我的命是你拿命换来的,我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
杨立三虚弱地表示,只要周总理没事,即使让他再走一次草地,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头。这次的艰苦行军也让杨立三落下了病根,自此之后,他的身体一直都处于多病的状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许多人都劝杨立三好好地休息一下,养养身体,但杨立三却知道这时的国家最需要他,他不能选择安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立三历任食品工业部部长,中央军委财政部部长,为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4年,杨立三被查出脑癌晚期,他本来想干脆不治了,用最后的时间继续工作,为国家多做一些事。
但中央让杨立三前往苏联治疗,并向他表示,国家的发展虽然重要,但你杨立三的身体同样重要。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去世,年仅54岁,杨立三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出殡时,周总理和后来的五位开国元帅亲自为他送行。
1954年12月7日,党中央为杨立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总理亲自致悼词,期间几度落泪。
杨立三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的奉献精神,和为了国家奋不顾身的勇气值得我们永远传颂,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