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砍头后,锦衣卫去抄家时竟一无所获!正在灰心丧气之际,忽然发现一间小屋门锁紧闭,众人踹开门蜂拥而入,谁知下一秒,空气都凝滞了,随即所有人齐刷刷地退了出去!
屋内并无一人,也没有任何具备威胁的东西,然而这群身着华服,佩戴大刀的锦衣卫,却不禁屏住了呼吸,纷纷默默无言地退出了屋子,仿佛不敢惊扰屋内的桌椅板凳。
这间屋子是于谦家里最大的一间房子,门外还被重重锁链锁上,这里放置的是于谦的毕生的清白正直,还有大明朝廷的风骨。
于谦少年英才,那首流传百年的《石灰吟》据说是他十几岁少年时期写就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气节长在骨血里,少年于谦从那些被千锤百炼的石灰中,也看到了不屈的人格,这份品格是伴随着于谦生命的每一秒。
明朝官场的风气那是从根基上就坏了的,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在跟腐败的明朝政治做斗争,可是晚年他却不得不承认腐败的官员是清楚不干净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于谦撑起了明朝士大夫的脊梁,明朝的宣宗皇帝看到了于谦这份顶天立地的气节,点名让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御史来骂藩王。
古装剧里常常出现御史死谏的场景,死不成的平步青云,死去的青史留名,现代人可能不理解这种以死明志的做法,常常以为这是一种政治赌博。
但是拿生命做赌注的赌局,也并非常人所能承担的,更何况于谦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从生到死都清清白白的石灰般的士大夫,他这个御史当的是十分的义愤填膺。
尽管资历不深,于谦依然将那位尸位素餐、起兵谋反的王爷骂的无地自容,于谦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真正的发人深省,才会让高高在上的王爷低头认错。
于谦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话的,对待贪官污吏,于谦毫不留情,而在自己的家人生活与为民请命之间,于谦更是大公无私。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不仅仅在庙堂中高高在上的俯视民众,而且深入民间考察,用双手双脚,双眼双耳来丈量真实的民情。
发现那些苛刻对待百姓的官员,于谦不讲情面严惩不贷,那些仗着军功的军官,瞧不起于谦是区区一个文官,动摇他们长久以来的为官之道,因此想了不少办法来拉拢于谦。
可是肉体凡胎可以被刀枪伤害,于谦惩治贪官污吏的决心却绝不动摇,就算是以武力威胁,以金钱利益诱惑,于谦依然保持本心。
要是这些人能读一读于谦的诗,或许就不会做这些徒劳的挣扎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的心志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坚不可摧,时间只会是他历久弥坚。
早期于谦的职位是御史,这是个监管百官的岗位,并不是处理民间案件的官员,然而于谦在地方巡视的时候,却平反了上百起冤假错案,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可见于谦不仅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还额外处理很多能力所及的工作,明朝官员的工资不高,像是御史这种官小能量大的岗位,工资更是微薄。
于谦去地方出差的时候虽然会有路费补贴,但是于谦不仅仅在衙门里看卷宗,他还喜欢自己亲自去考察,中间的花费是少不了的,这些钱朝廷可不会给报销。
于谦这个人两袖清风,当然也不会接受其他人的好处,所以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乃至后来当上了朝廷重臣,于谦住的房子依然十分简陋。
但是皇帝赏赐给于谦财物和大房子,他却觉得国家多灾多难,作为臣子不应当享受,把皇帝的赏赐原封不动的放那里,自己跟家人始终住在老破小里面。
后来朝堂变动,一生清白的于谦被扣上罪名处死,锦衣卫奉命去查处于谦的家产,这些杀人不见血的锦衣卫冲进于谦大宅时候,发现这里除了尘土一无所有。
而于谦本人居住的房子,有一间上锁的房间,里面放置着皇帝给他的赏赐,一分不少全部明明白白地盛放在大堂之中,他分文未取。
这些气势汹汹的锦衣卫也不禁潸然泪下,他们虽然拿着罪令,但是又有什么自信可以来搜查于谦呢?于谦正如这射进堂屋的阳光一样,没有任何阴影。
参考资料:于谦-百度百科收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