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深圳多个地铁站出现白头春联”登上热搜榜。深圳地铁红色春联的顶部,特意留有一抹白色,是为了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十九路军将士。


“白头春联”始于福建莆田一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突然再次侵袭,民众死伤惨重。戚继光闻讯,率军往援,取得“林墩抗倭大捷”。直到二月初二,逃亡的百姓才得以回城为死去的亲友收尸,当年的春节也只能在二月初四、初五重新补过。由于农历二月正是农忙时节,又改回正月,就形成了在正月初四初五重新过年的“五日岁”,正月初二为“探亡日”不走亲访友、贴白额春联,正月初四重新做“大岁”的全国特有的地方传统风俗。

当地民众还捐建了戚继光的生祠,以纪其功。1995年,在原址上戚公祠得以重建,称戚继光纪念馆,位于今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林墩自然村南塘湖畔,其地亦为“林墩抗倭古战场”。


戚继光抗倭大捷370年后的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起了进攻,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奋勇当先,在爱国军民的支持下,经30多天的激战,重挫日军锋芒,迫其不得不四易主帅,振奋了广大爱国军民的士气。

1932年1月28日晚11时,日军突然对驻守上海闸北的十九路军发起攻击,十九路军将士奋起抗敌,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发起进攻的是驻扎在上海的1800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其来源可追溯至甲午战争,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日军趁机常驻上海,且不断增兵。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原为北伐“铁军”第四军之一部扩编而来,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全军下辖三个师,共3万3千多人,以广东客家人为主。

上海战云密布之际,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进行着权力重组。1931年5月28日,汪精卫主持下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国民党内各派系联合反蒋。6月至8月间,江淮水灾,死难者达40多万人。九一八事变爆发,不抵抗政策使得东北沦陷,群众抗日救亡呼声风起云涌。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被迫通电下野,辞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职务。1932年1月1日,国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长孙科宣誓就职,但无力应对军政外交困局,且各省市截留国税,财政极度困难,遂数次电邀蒋介石、汪精卫赴南京。1月18日 孙科、何应钦等应蒋介石之召飞杭州,蒋介石、汪精卫、孙科、张静江、张继等在西湖烟霞洞密商外交、财政、军事要政,并决定共同入京。21日,蒋介石、汪精卫抵达南京。


1932年1月28日,就在汪精卫上任行政院长之际,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夜10时许,驻沪日军挑起战端。日舰13艘驶进三夹水,向吴淞炮台轰击。11时10分,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千余人占领淞沪路天通庵车站,旋由淞沪铁路及虬江路向第十九路军翁照垣旅防地进攻,遭到守军英勇还击,未及撤防之宪兵第六团也并肩作战。天通庵路、横浜路、宝兴路、虬江路等处均发生剧烈巷战。江湾方面日陆战队亦发动数次冲锋,均被守军第七十八师第六团击退。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戴戟星夜自龙华步行至真如车站,设立临时指挥部指挥作战。


1月29日,国民党中政会决定抵抗日本侵略,先迁政府于洛阳,免受敌舰威胁,并决议设立军事委员会,指定蒋介石、冯玉祥、何应钦、朱培德、李宗仁为常委,由蒋介石负责指挥淞沪抗战。

2月4日,上海日海陆空军继续总攻,炮轰宝山路一带,并由新民路、虬江路、宝通路、天通庵路、青云路全线攻击,均被第十九路军击退。日舰十余艘于上午11时起再攻吴淞,亦被击退。敌海军遣外第一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少将因此被免职调回日本。2月6日,日本海军中将野村吉三郎海军中将继任。

2月13日,日军第九师团2万援军抵达上海,日本再易统帅,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成为新的侵华日军指挥官。

2月16日,迫于全国抗日呼声,蒋介石派遣第五军军长兼第八十七师师长张治中率部赴沪参加抗日。晚11时抵南翔,担任江湾北端至吴淞西端第十九路军左翼防务。

2月23日,日本内阁接受植田请援,决定派遣第十一师团、第十四师团组“上海派遣军”,由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任司令官。28日,日援军第十四师团1.4万人到上海。

2月29日,日军第四任主帅,陆军大将白川义则偕厚东笃太郎之第十一师团先遣兵团抵沪。


就在日军积极调兵遣将之际,南京国民政府却再无兵马粮饷支援。在此情形下,广大爱国军民,积极捐款捐物,自发组织各种抗日义勇军,投身十九路军抗战前线中来。

3月1日,日军在沪全线总攻,闸北方面,以飞机、坦克掩护步兵向八字桥、天通庵一带第六十师阵地猛攻,进退凡五次,激战至深夜。敌第十一师团主力沿长江西上,绕道中国守军背后的七丫口登陆,占领浮桥镇,然后向东攻占浏河。午后6时,庙行镇附近之第八十七师及第八十八师阵地被突破。吴淞方面,日舰不时炮击,尤以宝山及狮子林方面为烈。敌援军第十一师团由白川统率企图与第十九路军决战。十九路军兵力不足,全军乘夜撤退至黄渡、方泰镇、嘉定、太仓之第二道防线待援。

3月3日,日军司令官白川以国联限本日下午4时停战,遂下令于今日下午2时停战,但小规模战事依然不断。

3月15日,据《大公报》讯:日方在前线实力分配:正式陆战队5000人,由近卫师团改编之陆战队1.5万人,第十二师团1.5万人,第九师团战时编制2.5万人,第十一师团、第十四师团战时编制四万人,飞机200架,轻重炮350门。

3月16日,国民政府特任蒋中正兼参谋本部参谋总长。

3月20日,国民党中央统计处发布,沪变损失达15.64亿元以上,受直接损害人民逾81万,其中死亡6080人,伤2000人,失踪1.04万人。

4月29日,驻沪日军在虹口公园庆祝“天长节”,举行阅兵式。同盟会成员、斧头帮创始人王亚樵,与韩国独立党员尹奉吉联合,成功刺杀白川义则,致其于5月26日,重伤而死。

5月5日,《中日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由中国代表郭泰祺与日本代表重光葵等在沪签订,协定规定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中国军队不能驻扎,只能由警察接管;日军撤至1月28日事变之前;组织共同委员会证明双方撤退,并协助撤退之日本军队与接管之中国警察间移交事宜。

5月14日,据《大公报》讯:日本驻沪陆军全部撤退后,即专以海军陆战队及宪兵驻沪,其数为陆战队2500名,宪兵100名。此数较事件发生前之800名约增二倍。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蒋介石未见对十九路军有功将士嘉奖,反而于5月21日令其开赴福建,参加剿共。遭红军重创后,反战情绪蔓延,遂决定联共反蒋抗日。

1933年10月26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全权代表潘健行(潘汉年)与福建省政府及第十九路军全权代表徐名鸿在瑞金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大要为:

一、双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暂时划定军事疆界线;

二、双方恢复输出输入之商品贸易,并采取互助合作原则;

三、福建方面立即释放政治犯;

四、福建方面赞同福建境内革命的一切组织之活动,并允许出版、言论、结社、集会、罢工之自由;

五、在初步协定签订后,福建方面即根据订立本协定原则发表反蒋宣言,并立即进行反日、反蒋军事行动之准备;

六、初步协定签订后,互派全权代表常川互驻;

七、双方人员有必要往来时,由各驻代表要求签发护照通行证,双方负保护安全之责;

八、本协定在福建方面反日、反蒋军事布置未完成前,双方对于协定交涉应严守秘密;

九、在完成上述条件后,双方应于最短期间,另订反日、反蒋具体作战协定;

十、双方贸易关系,依互助互惠原则另订商务条约。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偕十九路军将士,发动福建事变,反蒋抗日。次年1月蒋介石指挥中央军围攻福建,十九路军不敌,残部退往广东,为陈济棠收编。


在今天的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水荫路113 号,建有“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1928年第十九路军前身十一军曾在此建公墓,一二八淞沪抗战后,由十九路军将领发起,爱国华侨捐资,至1933年建成,时名“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遭到日军破坏。1995年更名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从北到南分别建有凯旋门、先烈纪念碑、题名碑、抗日亭、将军墓、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和展览馆等纪念建筑物。




参考资料:《中华民国史全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