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苑卉

2月5日,全市高质量发展暨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对《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行解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工作部署,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结合肇庆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集聚情况,谋划提出建设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进一步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空间,更好地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着力打造成为肇庆创新创业主阵地、产业策源地、应用人才集聚地,努力撑起全市科技创新的“龙骨”和“脊梁”。


我市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实施“六大行动”,以“一年见雏形、三年出成效、五年大发展、十年立标杆”为主要目标,推动科教创新走廊开好局起好步,将相关各项重点工作形成制度性安排。


科教创新走廊核心区东起肇庆高新区,西至端州双龙产业园,依托S8、G80等主要交通廊道为发展轴,涵盖肇庆高新区、鼎湖区(肇庆新区)、端州区、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全域和高要区、四会市中心镇(街)及相关区域。科教创新走廊两头大,中间呈狭长带状,目前有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1500多家。

我市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积极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要素外溢转移,打造肇庆科教创新主平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肇庆方案”,为中国城市科教产城融合探索新范式。

主要目标

以“一年见雏形、三年出成效、五年大发展、十年立标杆”为目标,推动科教创新走廊开好局起好步。

重点目标

➣到2027年,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的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建成1个国家级“双新”(新能源汽车及新型储能)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

➣建成3个以上小试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

➣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260家、每年净增10家以上。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件。

➣科教创新走廊内高校院所技术交易额年增速20%以上。

➣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等大幅增加,确保R&D占GDP比重达1.56%。

六大行动

① 实施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设行动

(1)支持一批高校达标提质项目落地。

(2)推动大中专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结合我市“主导+特色”产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等人才培养力度;新增设置AI、工业机器人等专业;适度超前布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相关专业。

(3)构建中高职融通发展模式,组建职教集团,探索职普融通。

通过实施这一行动,将肇庆教育资源富集优势进一步转化释放为经济和产业发展动能。

② 实施科技创新效能提升建设行动

(1)加快推动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端州、高要、四会和高新区、大型产业集聚区等园区建成一批创新平台。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

(3)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引导高要、四会、肇庆高新区共建金属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推进肇庆高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集群发展;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链集成创新。

到2027年,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每年净增10家以上;各类实验室达3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600家;组建创新联合体6个。

③ 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建设行动

重点从打造“西江人才计划”集聚地、加强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等三方面推进。

到2027年,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等大幅增加,引育产业工程师、高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新增培育西江拔尖人才60人以上,新增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15人以上,科教创新走廊内人才密度增加3.5个百分点。

④ 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建设行动

(1)推动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支持肇庆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双新”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市技师学院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

(2)推动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搭建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强化政策、项目等信息一体发布。

(3)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建立中试熟化平台、产业技术专利池等;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成一批成果转化工作站。

到2027年,产学研用一体协同发展成效显现。建成1个国家级“双新”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项目每年净增10家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新增8家,科教创新走廊内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000万,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90人。

⑤ 实施向外融合对内赋能建设行动

深度嵌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对接广佛创新轴,承接广深港澳科技要素转移,赋能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⑥ 实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行动

通过优化完善空间规划布局、加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公共服务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

数读走廊

科教创新走廊涵盖全市70%以上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重点企业力量。

➤高校资源

本科8所

肇庆学院、肇庆医学院、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理工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肇庆校区、广州华商学院肇庆校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专科3

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在校生约16万人,高校数量居全省前列

➤科研平台

省级以上实验室6家,工程中心178家,新型研发机构4家,企业技术中心41家

➤科技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127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家

➤人才队伍

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37人,新培育西江拔尖人才120人

➤产业园区

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金利高新区、肇庆端州双龙经济开发区、广东省四会经济开发区

来源:肇庆+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