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起步区即将迎来建设4周年,步入“五年成形”关键一年。2月6日,济南起步区召开2025年工作动员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起步区发展指标引人瞩目:起步区2024年的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2项指标增速排名全市第一,9项指标贡献度跻身全市前列。其中,起步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5%。

从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开始,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的“三步走”战略,济南起步区凝心聚力促发展,成形起势向未来,“五年成形”在望。

2024年3月,山东省委常委会会议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召开,会议指出,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覆盖全省全域的重大战略,济南起步区是推动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台,也是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起步区建好了,就能对先行区起到强有力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年来,起步区积极贯彻国家战略部署,落实省委发展要求,取得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成绩,概括起来有“四好”。

一是生态环境好。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生态环境是起步区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四年来,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3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值,国省市控河流水质断面达标率100%。新增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河道治理43.1公里,成功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新型建材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国家试点项目获得全国第三名。


二是产业方向好。起步区是济南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济南起步区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了数字经济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未来产业园等一批高端产业园区,引进了比亚迪、爱旭、国电投等一批重量级产业引领项目,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制造、泛航空、新材料3条产业链。


三是城市建设好。聚焦新城建设,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动示范区“一心四片”开发建设,电视塔、博物馆、科技馆等标志性建筑陆续启动,博览园5个单体建筑全部封顶,船员评估中心竣工,总部立体城、黄河总部基地项目加快推进,国际学校、综合医疗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


四是体制机制好。人事制度新,全面修订岗位聘任制管理办法,重构管理岗、非管理岗“双梯并行”体系,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运作机制新,在招商引资上,搭建“管委会+公司”招商模式,成立济南鹊华科创投资有限公司,累计签约宾理科技高端新能源汽车工业园、中法航空等项目37个、总投资373亿元。

在起步区建设中,形、势、城是三个关键词,三者相互影响,互为依托。四年“四好”,呈现“新新”向荣的发展局面,离不开善于把握形和势的辩证关系,既重点突破,又循序渐进,一张蓝图绘到底。

首先,形为势之基。对起步区来说,“五年成形”,就是夯基垒台,搭起城市、产业等发展的基础设施框架。从济南老城区到起步区,一道道跨黄河大桥映入眼帘,一排排办公大楼、厂房拔地而起。仅在2024年,交通方面,黄河大桥复线桥、齐鲁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新建黄河大道二期等市政道路42公里,累计开工道路里程达292公里,轨道交通7号线起步区段全面开工。配套方面,山大二院北院区开诊,黄河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加快建设,太平水库、3座变电站启动建设,大桥热源厂供热扩能,崔寨再生水厂投入运营。今年,将推动教育医疗优质均衡,新建教育配套项目6个,搭建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等。塑发展之“形”,方有发展之“势”。水电热学校等设施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不断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就有了支撑。

其次,形中亦有势。“形”和“势”不是孤立分离的,“形”中也带着“势”,比如,加快产业集聚,是一座座工厂“形”的汇聚,也是动能形成“势”的过程。去年,起步区新增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省瞪羚企业2家,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7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同时,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电信智算中心启动建设,200MWh机械势能项目入选省能源局新型储能项目库。今年继续求“新”,比如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零部件扩产项目落地,推动比亚迪项目二期6月底前竣工投产,全年下线新能源乘用车50万辆以上;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动爱旭项目一期全面投产,加快产能爬坡,争取2025年产出6GW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之“形”正加速塑造产业发展之“势”。

其三,成形起势筑新城。起步区“初步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大于现有城区面积726平方公里”,其实就是再造一个“新济南”,这是“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济南用15年时间,完成过去需要70余年才能完成的“城区面积”扩展,完成这样的“宏图愿景”,意味着在打基础的“成形”阶段和快速发展的“成势”阶段,就得规划建设好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功能设施。

起步区新城,强在功能。去年起步区坚持数字赋能,优化“城市大脑”智能中枢,打造13个功能模块,汇聚各类数据共计1000余万条。搭建建设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实现499个储备项目、217个在建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在线监管。今年,除了继续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引人注目,如深化住房保障体系,力争1.3万余套租赁住房达到交付条件;加快市政场站建设,有序推动太平水库建设,力争年底前实现环卫用水90%使用中水。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高标准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打造改革先行区、自主创新区、开放示范区、绿色产业聚集区”。济南起步区成形起势筑新城,前景灿烂可期。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