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64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全文共8608字,配图24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5年2月4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作者自述:我是一战德国武器爱好者,第一次介绍二战武器,基础极差,认知约等于0,请诸位别骂我。此外,本系列介绍的是1943-1945年苏军使用的各类缴获型黑豹坦克,该型号被苏军命名为“T-V”,意思是“5号坦克”。由于作者难以根治的强迫症,本篇和后续几篇会用较多文字介绍黑豹坦克的数据,不喜勿喷(绝望)。
接上期()
上篇由于长度问题,作者没有提到苏军黑豹A坦克(第二代T-V“豹”式坦克)留下的实战记录,故在这里补充说明。
1944年6月25日(另有说法是1944年7月6日),苏联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6近卫骑兵师第198独立坦克团对位于波兰的切尔沃尼鲁格村庄(Червоный Луг)的德军阵地实施了突袭。战斗中该团一位连长,时年22岁的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费尔索夫中尉(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ирсов)指挥的连队遭到了三门反坦克炮的攻击,几位车组人员在坦克受损后不得不弃车撤离。最后是费尔索夫的坦克冲在最前面杀入了村中,将躲藏的三门反坦克炮给碾碎,成功撕开了突破口。
费尔索夫中尉指挥坦克追击撤退德军到古塔村(Гута,位于白俄罗斯)附近后不久,连接村子的桥梁就被德军火炮摧毁了,这让他与自己的连队失去了联系。后面的事情其实也有些运气成分,因为伏击中尉的5辆德军坦克过早开炮导致方位暴露。发现敌人的费尔索夫指挥坦克利用地形障碍机动,抢先击毁了一辆德军坦克,随后躲在掩体里向冲过来了德军坦克开炮。在这两个多小时里,中尉的座车一己之力干掉了三辆德军坦克。
本次战斗中苏军俘虏了2辆黑豹坦克,其中一辆是费尔索夫中尉的战利品。由于第198独立坦克团因战斗损失缺乏可用坦克支援,所以这辆黑豹A坦克被修好后更换涂装,成了中尉的新座车。7月7日,费尔索夫中尉指挥的T-V“豹”式坦克与8辆英制瓦伦丁步兵坦克在行军途中遭遇德军伏击,最后T-V坦克用精确可怕的炮火和队友们成功击退了德军。在战斗中,有5辆瓦伦丁坦克非死即伤,而中尉的“豹”式仅仅是履带受损。
图1: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费尔索夫中尉
费尔索夫中尉的T-V坦克后面又参与了第198独立坦克团针对布达村,尼瑞沙村及古瑞村村的攻击行动,随后他的连队在亚历希尼奇村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7月26日、27日、28日,在沼泽森林的地形上对企图突围的德军进行防守时,费尔索夫的连队拿下位于德军后方的米卡舒弗卡村(Микашувка)并进一步占据133.1高地,给德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慌。随后他的连队继续前进,突入了两个在132.4高地和克鲁列瓦-沃达林区附近掘壕固守的德军步兵营的后方,为第25近卫骑兵团打开了通道,后者很快就占领了森林并抵达帕尼布鲁特地区(Парны Бруд)。
费尔索夫中尉指挥的坦克连总共击毁了1辆黑豹坦克,4辆四号坦克、17门火炮,27门迫击炮,32辆卡车,还杀死了180名德国人。中尉在7月28日还玩了手“兵不厌诈”,指挥T-V“豹”式坦克大摇大摆的开入位于帕纳布鲁德村的德军步兵团的营地,而德军一开始压根没认出来这辆豹子是苏联人的。结果该车的75毫米主炮转瞬间炸毁了3辆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和1台无线电,在向德军总指挥部连开三炮的同时还不忘开枪杀伤了几十号人。大呼上当的德军试图阻击,但最终也只能看着该车跑到村子郊区。可惜的是,在行驶了超过600公里后,这辆坦克因战斗受创起火,最终遗憾的除籍。
不过苏军的T-V“豹”式坦克家族很快就会迎来新的成员。1944年3月,新式的黑豹G型坦克正式开工量产,由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制造厂(MAN,也是黑豹坦克的研发者)、戴姆勒-奔驰公司和下萨克森汉诺威机械制造厂(MNH)共同制造。这种坦克在黑豹A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炮塔和底盘的改进,但主要还是围绕生产简化做了改动。
图2:在工厂中制造完毕的黑豹G型坦克
1944年5月4日,MAN公司开会决定设计一种新的底盘和车体用于计划中的“黑豹II”中型坦克的研发工作,但该坦克的研制远未完成。不过,MAN在设计过程中吸取的一些经验教训被用在了黑豹G型坦克的改进之中,旨在降低工时。
此前的黑豹D坦克与黑豹A坦克位于车体两侧、履带顶部的装甲为40毫米,倾斜55度。为了缩短制造时间,这块装甲的倾斜角度削减到了29度,不过厚度从40毫米增加到50毫米以作弥补,这使坦克的重量增加了305千克。
图3、4:可以看出黑豹G坦克(上图)与豹A(下图)相比,其侧面装甲倾角有了明显缩小
为了弥补这一问题,设计师们寻找可以减少装甲厚度的车体部位。他们选择把车体正面下部装甲从60毫米削减到50毫米,这节省了 150千克。底部前端装甲和中端装甲都从30 毫米减至25毫米,后端装甲保留在16毫米,这又减轻了100千克的重量。这些减重措施意味着黑豹G坦克在侧面装甲厚度增加的情况下依然没有超重。作者在这里给观众老爷道个歉,上一篇我最后称黑豹A型坦克的战斗全重是44.8吨,但真实情况是45.5吨,而黑豹G坦克也是如此。
此外,黑豹G车舱底板(相当于车内的地板,车组人员脚踩的地方)离履带顶部的距离缩短了50毫米,所以车舱底板和履带之间的焊缝和固定带全部取消,这样坦克在起伏不平的地面上高速行驶时,车舱底板就不会与履带撞在一起造成非战斗损坏。车舱底板固定带被重新焊接在车体侧装甲上。
黑豹G坦克还做了其他细节改进从而降低工时加速量产。例如,变速箱、刹车、发动机和排气的通风系统被重新设计以简化制造,这意味着此前的黑豹A坦克车体后部左侧或右侧排气管装甲护罩额外安装的2条垂直管道已经不再需要了,而且从1944年5月开始,黑豹G坦克的焊接式排气管装甲护罩被铸造式护罩取代。为了帮助减少排气管在夜间工作时因高温发出的红光,作为临时解决方案,从1944年6月开始逐渐引入了环绕在排气管周围的钢圈。不过从1944年10月开始,这种效果不佳的应急装置就逐渐被专门设计的“Flammenvernichter”(火焰消除器)所取代,这种设备兼具抑制火焰和消除噪音的功能(可以代入一下枪口消音器方便理解)。
图5:黑豹G坦克前期在排气管周围安装了钢圈
图6、7:黑豹G坦克使用的Flammenvernichter
图8、9:黑豹A坦克的引擎舱盖(上图)与黑豹G引擎舱盖(下图)的对比,黑豹G的设计能更好的抵御弹片攻击
生产过程的另一个简化措施是为驾驶员和无线电员头顶位置安装了结构更简单的铰链翻盖式舱盖,取代了此前的旋开式舱盖。另外,此前的D型和A型坦克的负重轮安装了后减震器,但后来在试验中发现黑豹坦克在越野行驶时,后减震器对坦克的车身震动没有影响。因此从1944年10月7日起生产的黑豹G坦克全部撤销后减震器减少工时。所谓的后减震器(rear shock absorber)的功能是降低悬挂系统弹簧对车体的反震,同时削减坦克在不平整路面行进时的颠簸。
图10、11:黑豹A的旋开式舱盖(上图)与黑豹G的铰链翻盖式舱盖(下图)
黑豹G关于防御的改进还是集中在其正面。此前黑豹A坦克车体正面右侧的球形机枪舱口如果遭到敌军枪炮攻击,那么枪弹或是炮弹破片有可能溅入射击孔对车组人员造成威胁,为此黑豹G的球形机枪舱口在其下半部分新增了一具被称作“Step”的倾斜装甲板。如果子弹或炮弹破片击中这里就会被弹飞,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车组人员,尤其是无线电员面临的危险。此外,车体正面左侧的驾驶员翻盖式装甲视窗被证明尺寸偏大且防护薄弱,因此该设计被彻底取消,代之以旋转式潜望镜供驾驶员观察外界,而且驾驶员座椅改成了可升降式以便他在非战斗环境下从舱门探出脑袋驾驶。
图12:黑豹G坦克车体正面撤销了驾驶员视窗
黑豹G坦克炮塔的重大改进便是前部那个恶名昭著的“窝弹区”。此前的黑豹D、A坦克为了让100毫米炮盾防御能力更好,将其造型设计成圆润的弧形,虽然此举确实加强了跳弹能力,但如果炮弹打中了炮盾下方的弧形区域,那么弹丸就有可能被向下弹射,直接贯穿只有16毫米的车身顶部装甲。二战德国排名第一的黑豹车长,即恩斯特.巴克曼上尉指挥的424号黑豹A坦克就因此丧失了作战能力。为此,从1944年9月开始,黑豹G坦克炮塔换装了“下巴”式装甲炮盾,其上半部分保持弧形,下半部分则设计成垂直造型,这样恼人的“窝弹区”问题就算是根本解决了。不过黑豹G坦克也只有一部分换用了“下巴”式炮盾。
图13:窝弹区造成的恶果
图14、15:“下巴”式炮盾的设计图与实物照片
图16:使用了“下巴”式炮盾的黑豹G坦克
此外,在1944年10月,MAN公司为黑豹G坦克加装了乘员舱加热器,也就是安装在引擎冷却排风机上面的风扇塔,把这个塔的盖子扣上后,被引擎散热加温的空气就能被吹入乘员舱为车组人员供暖,是一个相当实用的冬季装备。
图17:黑豹G的乘员舱加热器
1944年3月底,黑豹G型坦克正式投入量产,截止1945年3月制造了2961辆,是黑豹三个型号中的产量之最,也和产量2200辆的黑豹A坦克一起扛起了1944年德国主力装甲车辆的大旗。黑豹G的传动装置和发动机的可靠性与早期型号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1944年3月,东线德军黑豹坦克的战备率只有15%,到了1944年4月就提升到了32%,到1944年5月和6月更是涨到了70%和76%。
就在黑豹G坦克投入生产的1944年3月底,苏军发动了克里米亚战役与敖德萨战役,到5月中旬就解放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并收复了黑海沿岸的敖德萨与塞瓦斯托波尔。6月23日-8月29日的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分区域和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部分地带。7月13日-8月29日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苏军成功收复了乌克兰西部地区,全歼德军15个师。在苏军声势浩大的反攻之中,一些黑豹G坦克因各种原因被德军遗弃,其中一部分也自然而然的被苏军修复后换上自己的涂装,成了T-V“豹”式坦克家族的第三代成员。
目前作者找到的苏军装备的留下照片的黑豹G坦克(在苏军中也被称作T-V)都隶属于苏联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47集团军麾下的第366近卫重型自行火炮团,该部队装备了5辆该型坦克,可能是充当指挥车或是自行反坦克炮的功能。这些坦克跟随第3方面军参与了3月6日-16日的巴拉顿湖战役(位于匈牙利),当时德国陆军集结“南方”集团军群和E集团军群试图粉碎向维也纳方向进攻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继续将匈牙利石油基地掌握在手并消除苏军对奥地利工业区的威胁,结果第3方面军依靠对进攻方不利的恶劣道路和飞机坦克有效协同死死卡住了德军进攻,德军到3月16日损失了近4万人和500辆战车后宣告失败,而第366团的T-V“豹”式坦克们在战役中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过作者我不敢确定这些坦克是苏军在战役之前就已经装备,还是在战役中从进攻的德军那里缴获后修复编入的。
图18:1945年3月随第366自行火炮团在匈牙利作战的T-V“豹”式重型坦克(黑豹G)
如果被俘的黑豹G坦克状况尚可,前线苏军会自己用缴获的零件将其修复,如果受损比较严重,那么这些车会被送往喀山修理厂处理。不过该修理厂曾向红军装甲兵总局抱怨称没有足够的射击瞄准具等光学设备去维修黑豹坦克——为了将它们彻底修好,这些光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前线苏军想要维修这些坦克一样被零件不通用困扰,而且四号坦克的弹药也无法与黑豹主炮通用。此外,黑豹G坦克复杂的交错负重轮和变速箱修理起来也比较麻烦,这也可以解释苏联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会在1944年1月命令专门组建一个由老练技术人员组成的独立维修排负责T-V“豹”式坦克的修理。
图19:1945年3月,波兹南,苏军第62近卫重型坦克团的坦克兵正驾驶履带式拖拉机牵引故障的T-V“豹”式坦克
此外,随着苏联工厂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产量的大大增加,苏军对使用缴获坦克的兴趣也下降了不少,更何况使用这些坦克会占用人力和后勤。从1943年中旬开始,苏军维修单位和工业部门的主要目标就转向修理本国的装甲车辆,修复零件不通用的德国坦克居于次要位置。而红军装甲兵总局在1944年10月24日也发布了关于德国坦克的使用命令:“将可使用的战利品坦克和老旧轻型坦克用于铁路车站、前线指挥部和大型居民点的安保服务”。事实上,这条命令发布之前,苏军就经常将缴获的德国装甲车辆投入医院、团和师指挥部、交通线岔路口、仓库等重要目标的警戒任务,有些坦克甚至直接安排在军官办公室附近当“警卫员”。
不过,考虑到T-V“豹”式坦克拥有穿甲性能可怕的主炮和极其坚固的正面装甲,以及性能精良的无线电台和光学设备,苏军还是让它们充当坦克歼击车和专家指挥车的职能。不过该坦克的无线电收发频率与苏军电台不一致,因此苏军往往会把它们集中在一个单位投入战斗。譬如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991自行火炮团在1945年3月3日就拥有3辆T-V“豹”式坦克用于指挥。
图20:1945年3月在巴拉顿湖作战的第366自行火炮团的T-V坦克,前面的是黑豹G型,后面的则是黑豹A型
但是苏联豹在实战中遇到的困扰还不止是维修方面。由于该坦克重达45吨,苏军SU-76M自行火炮能轻松通过的松软地形对于T-V坦克来说可能会陷进去,因此苏军不得不谨慎的为它们挑选路线。此外,苏联不少桥梁也没法扛住40-50吨往上的重量,以至于T-V坦克没法顺着桥过河,而如果是涉水而行,它遇到陡峭河堤又显得攀爬困难。T-V坦克的移动速度和在泥地上的通过能力比起T-34/85坦克也要逊色一些,200公里的最大公路行程也不如T-34/85的350公里。当然,作者我个人认为黑豹G型坦克作为45.5吨的大家伙能保持46公里/小时的最高时速和0.89千克/平方厘米的对地压强已经非常厉害了。至于黑豹坦克的越障能力,瑞典陆军在1950年搞了一次对比测试,结果是该坦克能越过1米高的墙壁和40度倾角的斜坡(这场测试有现场录像留存于世,b站号BV1ip4y1E7Zt)。
尽管使用中遇到了困难,但T-V“豹”式坦克还是追随苏联红军打满了1944年的反攻行动,并参与了对德国本土的攻击。而1945年T-V“豹”式坦克也留下了一个实战记录(据说就是黑豹G),该车隶属于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80近卫乌曼步兵师麾下的第85近卫独立自行火炮中队,车长是时年19岁的尤里·雅科夫列维奇·库兹明中尉(Ю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Кузьмин),他1944年1月才正式投入卫国战争。
1945年1月25日,布达佩斯战役期间,德军一支由14辆坦克和400名步兵组成的部队袭击了苏军第217、230近卫步兵团,但袭击最终被苏军击退。战斗中,库兹明中尉指挥的T-V坦克在敌人靠近后果断发射75毫米穿甲弹,直接贯穿了一辆黑豹坦克并让对方燃起了大火,而库兹明座车的机枪开火杀死了弃车逃跑的车组人员和周围步兵总计15人。库兹明中尉因在本次战斗中的出色指挥被授予卫国战争一级勋章。
图21:1945年被乌克兰第3方面军转交给保加利亚第1装甲旅参战的T-V“豹”式坦克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至少有9辆
图22:1945年夏季随第1装甲旅行动的T-V坦克(黑豹A)
图23、24:1945年3月参与巴拉顿湖战役的T-V坦克(黑豹G)
第三代T-V“豹”式重型坦克:Pzkpfw panther Ausf.G
车长:8.86米
车宽:3.42米
车高:3.1米
战斗全重:45.5吨
车组人员:5人
车身装甲厚度:16-80毫米
炮塔装甲厚度:16-110毫米
主武器:1门KwK.42型75毫米加农炮,备弹82发
副武器:2-3挺MG-34通用机枪
动力装置:迈巴赫HL.230 P30 V12型700马力汽油发动机
最高时速:46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200公里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