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据新华社报道,川普在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签署了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我国立即表示,美国的这一做法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仅无益于解决自身问题,也对中美正常经贸合作造成破坏。
2月4日,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商品同样加征10%关税。其中,原产于美国的2.5L(包括)以上排量小汽车、越野车、其它车辆,加收10%关税。
中美互加关税还只是一个开始,但两地的车企其实都免不了要受影响。
美系品牌被精准打击
先来看看国内进口车。现有的进口车关税是15%,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车辆再加收10%关税,也就是说总共是收取25%的关税。
我国对进口车的征税采取的是复税的形式。简单来说,假设一辆进口车到港价格是100万,在征收25%的关税后价格就是125万;再在125万的基础上征收25%的消费税,价格就是156万;再以156万为基础,征收13%的增值税,价格就到了176万。这还没有把之后的运输成本、商家的利润计算进去。
所以在这一个关税环节加征10%,对进口车最终价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最终会波及到销量表现,进一步削弱这些品牌车型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美系车企自然是首当其冲,美系进口车几乎都以大排量为主。其中通用进口车型如GMC Yukon、雪佛兰TAHOE(太浩)、凯迪拉克凯雷德(参数丨图片)等大排量车型被加征10%关税。F-150猛禽、Mustang Dark Horse、林肯领航员等福特车型也被精准打击。还有克莱斯勒集团旗下的道奇挑战者SRT、Jeep牧马人这类已经在中国市场被彻底边缘化了的小众车型。
这些大排量豪车,及其相关的平行进口业务,受关税加征的影响,必定会导致价格上涨,利润摊薄和销量下滑。特别是像太浩、领航员、猛禽这类新上市且还有一定知名度的车型,影响更加明显。但实际上2024年美系车在华进口总量仅10.93万辆,从基数上来说并不高,受影响的又仅限于高端豪车市场,总体影响有限。
德系品牌奔驰宝马被误伤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在美国生产并出口至中国的德系车型,同样被纳入加税范围。这些品牌和车型受影响的程度或许更大。
宝马在美国斯帕坦堡工厂生产的X5M、X6M、X7及新一代X3 M50等车型成本上升,终端售价或上涨。以宝马X7为例,加税后进口成本可能增加8万-10万元,削弱其与路虎揽胜等竞品的价格竞争力。奔驰在美国生产的GLS等车型进口成本增加,有可能被迫调整售价或减少进口量。
奔驰、宝马的进口车在中国市场仍然有着非常高的接受度。以奔驰GLS为例,2024年奔驰GLS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11237辆,作为一款售价超百万的车型,单月销量可以达到一千多辆。这些高端豪车即使销量不能和主流产品相比,但对于车企而言却是十足十的“利润奶牛”,属于稳赚不赔。
因为,奔驰、宝马所受的影响,也许会比美系品牌更大。
中国产车返销美国,关税成本美国人背
再来看看从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产品。实际上中国国产品牌汽车一直被美国禁售,所以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汽车品牌并没有直接影响,但就像奔驰宝马别误伤一样,这并不代表在中国生产的车不受牵连。
目前国内合资品牌由于受到来自中国新能源车的冲击,大多会选择“国产返销海外”的策略来消化部分产能。比如通用旗下的别克昂科威、凯迪拉克CT6插电混动版,就有一部分是在中国上海生产,最终返销到美国。在中国杭州林肯旗舰工厂生产的林肯航海家中,约有35%是运往北美,主要目的地是美国,这款车型还是美国市场的畅销车型。
另一个则是欧系品牌沃尔沃,在被吉利收购整合后,沃尔沃的几款主力车型比沃尔沃S90现在也都是在中国生产并销往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只不过沃尔沃在美国的销量并不高。
虽然这些车型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并不显眼,但放到美国市场还是有很多用户愿意为之买单的,特别是通用和福特两个美国本土品牌。这意味着,美国加征的10%关税最终还是会追加到美国用户的身上。
说到底,互相伤害式的加征关税,最终受伤的还是美国。
而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潜在的风险则是在未来。
中国汽车出口在近年来经历了高速增长,但随着关税壁垒、市场天花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增速已经开始放缓,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但2025年预计增速降至5.8%(出口量620万辆)。2024年11月出口金额同比下降7.8%,出口单价下滑,反映出车企为应对关税压力主动降价保量。
前十大出口国(如俄罗斯、墨西哥)市场容量有限,西欧、北美等大市场仍由传统品牌所主导。欧盟去年已经开始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随着美国一边闭关锁国,一边挥起关税大棒,中国品牌进入北美市场的难度也将会更大。
未来是否还会有国家效仿美欧,对中国汽车加税,此是其一。在欧美两大市场难以突破的情况,其他出口市场势必开始内卷,这是其二。这些风险都将会推动中国车企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和海外策略。(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