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零帧起手”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车圈的仗,真的是越来越没新意了。
2025年开工第一天,车圈战火就烧了起来,不出意外还是价格战。
比如更低的一口价成交、0首付或者0利息开回家,还有百亿补贴置换补贴等等。
用着这些翻来覆去的招式,车企们都在变着花样地吸引消费者掏腰包。
之前还有很多人口口声声反对内卷,到真刀真枪的时候,还是忍不住。
糟糕的是,因为价格战,去年汽车行业利润已经所剩无几,这个时候还硬着头皮在价格上做文章,看来2025年不淘汰几家车企或者品牌,是不甘心了。
01
免息、0首付大战
从2023年开始,开年价格战似乎已成惯例,年后随着特斯拉和小鹏等相继推出“免息促销”的政策,蛇年价格战也正式打响。
其实打响新年第一枪的应该是蔚来,还没等年后,2月1日大年初四,在各家还在纷纷发布1月销量战绩的时候,蔚来就出台了优惠政策。
2月1日至2月28日,用户支付定金购买蔚来相关车型,可享5年0息金融方案,首付20%,手续费全免。除此之外,还送4800元换电券、送10000元装修金、送NOP+5年使用权等。
与之前蔚来的购车权益相比,新的购车权益诚意显然更足。
和蔚来同时更新购车权益的还有零跑,除了享受2万元的以旧换新国家补贴外,还提供5000元-1.5万元的现金优惠以及各种权益,这与蔚来的“劲爆”权益相比,零跑的政策基本与上个月份相同。
节后开工第一天,特斯拉、小鹏汽车等一众车企就纷纷加入战局,打法和策略与蔚来如出一辙,瞄准了贷款买车的免息空间。
当天早上8点,特斯拉就推出Model 3史上最大力度的优惠组合方案——限时保险补贴8000元+5年0息政策+特享充电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活动不仅在后驱和四驱版本上都支持了5年免息政策,还在保险补贴方面首次适用于Model 3高性能版在内的全部车型,而且这也是保险补贴和5年0息政策首次同时出现。
叠加补贴政策后,特斯拉Model 3后轮驱动版的价格来到了20.95万元,这已经是焕新版Model 3上市以来的史低价格,再加上5年免息政策,又能省下不少,综合优惠能达到近5万。
小鹏汽车也不甘示弱,祭出“五年0利息0首付”大招,覆盖小鹏X9、小鹏G9、小鹏P7i以及小鹏G6等车型。
这一政策即日起至2月28日结束,其中,小鹏X9成为行业首款推出0首付+5年免息政策的车型,最高贴息金额可达5.7万元,另外G9、P7i和G6三款车型,分别贴息为2.8万元、2万元和1.8万元。
虽然目前小鹏卖得最好的MONA M03和P7+两款车型,不在“5年0首付0利息”之列,但还是提供了888度电卡、配置升级/赠送商城积分等限时权益,继续刺激订单增长。
智己汽车紧随其后,宣布智己L6的起售价降至18.99万元,相较于2024年5月上市时的21.99万元起售价,价格下探了约3万元。
合资厂商也不甘落后,广汽丰田宣布了“一口价”政策,即日起至3月31日,锋兰达、威兰达“一口价”分别为8.98万元起、12.98万元起,最高直降4.4万元。同时称,限时期内购车可享“0首付、0利息”、“三大核心零部件终身质保”等政策。
从上述促销手段来看,虽然都是价格战,但不难发现打法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车企开始把焦点从“直接降价”转向了更巧妙的金融优惠。
其实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价格战就从以往简单的价格竞争,逐步转向更深层次的价值竞争,比如借助金融工具和长期权益来吸引目标用户。
这样通过金融方案绑定用户5-7年,后续充电、保养、OTA升级的利润空间被提前锁定,车企将贴息成本转嫁给金融公司,用应收账款换取即时现金流,这比降价清库存更体面。
当免息贷款成为主流策略,综合算下来,这也相当于给消费者带来了大几千、甚至几万的优惠。更重要的是,这种优惠并没有直接体现在价格上,而是通过贷款、服务等方式隐藏了价格优惠,既避免了老用户感到明显背刺,新用户还依然获得了实质性的好处。
而在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价格不断加剧的节奏下,车企再单纯的让利,就要扛不住了。
02
停不下来的炮火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曾预测,2025年,国内车企价格战会持续,且异常激烈。
从过去的走势来看,低价总是提振销量的第一生产力。
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刺激销量,但长远来看,价格战无疑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车企虽然可以吸引大量的购买者,但也在无形中侵蚀利润空间和品牌价值。
也有很多大佬发出预警,余承东曾明确表示,依靠价格战来维持企业生存是不可行的。虽然价格战能够短期内吸引消费者,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竞争方式无法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在直播中直言,“价格战后遗症将达六七年,这种杀伤力是毁灭性的。”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无休止的内卷和激烈的价格战,最终可能导致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甚至引发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和数据表明,打了快三年的价格战,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美好。
根据乘联分会统计,2024年全年有227款车型进行了降价,其中新能源车的降价幅度最明显,平均降价达到1.8万元,降价幅度高达9.2%;常规燃油车的降价车型则降价1.3万元,降幅为6.8%;总体乘用车市场的新车降价幅度平均为1.6万元,降幅达到8.3%。
降价意味着主机厂的让利,反应到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上也是惨不忍睹,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6.5%,较 2022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而到了2024年1-10月,这一数字进一步下滑至4.5%,其中10月的利润率和12月的利润甚至跌至4.1%的历史低位。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收入106470亿元,同比增4%;成本93301亿元,增5%;利润4623亿元,同比降8%;汽车行业利润率4.3%,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偏低。
价格战的压力不仅是车企承压,整个产业链供应商也很难逃出低价的漩涡。11月,有消息传出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无独有偶,上汽大通也提出类似要求。
相对于车企,汽车零部件厂商在产业链条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其很难挡住车企转嫁的降价压力,这种降价需求使供应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甚至可能导致供应链失稳。
价格战同时也让中小车企面临淘汰时刻,在众多车企纷纷祭出价格战的杀手锏后,本来自身造血能力就不足,即让利又卖不动的情况下,让不少新势力都没能撑过2024年。
像高合、合创、哪吒,极越等新势力都止步2024年,价格战加剧下,仍有不少新造车资金链紧张。
业内早有共识,价格战不会持续,但现实是,炮火开打后并不会轻易结束。打到这个份上,比的不是谁弹药多,而是谁的血条长。
新一轮淘汰赛的哨声又吹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