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与背景
基于“以量换价”政策机制的医药带量集采工作,是我国医保部门近年来重要的医改进展。管理部门通过汇集医疗机构的需求数量,和医药厂商进行竞价招标,有效挤压了医药价格“水分”,又保证了中标数量的真实落地,获得了丰硕的政策成果。
在带量集采工作中,同组竞价的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或专家论证后,被认为是同质的,彼此间可以进行临床替代。这是带量集采工作的基础前提。但在集采落地过程中,医疗方往往认为中标产品和之前使用的有所不同,强推替代会影响临床诊疗的质量。有些专家也因此呼吁,认为带量集采工作也应该尊重临床选择权,要纳入医疗人员的专业判断和自由调整。
但是,全面审视医药集中采购的政策历程,临床自由选择往往是导致医药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医改的标的之一。而医保部门主导的带量集采,其能够顺利落地也正是在限制临床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这其中,降低采购价格、中标数量落地、临床自由选择等因素之间,似乎存在客观约束条件,难以完全满足,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2. 带量集采工作中的“三角制约关系”
带量集采工作的基本机制,就是以量换价,即:管理部门用汇集而成的医疗需求数量,和厂商进行博弈,换取厂商优惠报价,并保证中标数量的真实落地。这其中,“降低价格”和“保量落地”是重要的两环。
而临床专家对于带量集采工作的推进,也客观上会存在抵触情绪。一方面是医疗人员都有自己熟悉惯用的品牌,一旦更换,会有不熟悉不放心的感觉;另一方面是不同厂商的产品,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即使产品质量没有差别,厂商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也是各有不同。因此,为了满足临床个性化的需求,就有声音发出,要求带量集采工作中也遵守临床意见,给予临床专家一定的选择权。
但是,从理论上分析,以量换价、带量集采工作中,“价格降低、数量保证、临床自由选择”这三件事情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三者中,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两个进行追求和实现,但同时就要牺牲第三个因素,详见如下示意图:
图1 以量换价、带量集采工作中三角制约关系
如图1所示,“价低、量大、医疗自由选择”构成了难以同时满足的“不可能三角”,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如果选择“价低”+“临床自由选择”,则集采落地数量就难以保证。这方面是有经验教训的。在医保部门推动带量集采之前,既往很多医药集中招标采购,都是招标不保量。厂商竞价准入后,管理部门并不保证落地数量,医疗机构和临床专家有自由选择权,由此导致后续落地成本较高,厂商缺乏意愿去保持续供应,导致中标品种在市场上销售数量有限,甚至有些品种不久后便退出了市场,导致“中标见光死”的窘境,民众获得感不强,政策惠民效果因此受限。
其二,如果选择“价低”+“量大”,即以量换价、保证落地的带量集采政策,此时临床自由选择就必然受限。因为,如果临床自由选择权仍在,那后续落地时就依然面临高昂的交易费用。厂商在集采竞价中价格水分已经被挤压,利润空间有限,后续缺乏意愿和能力去投入资源克服交易费用,因此供应数量和持续性就难以保证。如此,为了保证集采降价且大量供应的政策成果得以保持,就必须限制临床的自由选择权。
其三,如果选择“量大”+“临床自由选择”,则降低价格的幅度和力度就需要控制,不能过分追求降价效果。这是因为,既要满足临床的自由选择,又要让中标产品有大数量的落地应用,厂商必须投入很多的营销资源去克服交易费用,此时价格就不能过分挤压,要给厂商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如此情况下,挤压价格水分的难度就会显著增加了。
综上所述,在以量换价、带量集采工作中,“价低、量大、医疗自由选择”三者难以同时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基于政策目标选择其中两个来进行追求,才能使政策落地具有可行性。
3. “三角制约关系”的启示和意义
本文通过政策经验和理论分析,论证了在以量换价、带量集采工作中降低价格、保证落地数量、医疗自由选择三者间存在三角制约关系,即:工作中只能选择其中两个进行实现,另一个就不要放松或放弃,难以实现三者全面满足。
由于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人们普遍希望能获得高质量且费用合理的医疗医药服务,带量集采工作中也会面临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复杂的社会舆论。有时,带量集采中会面临临床专家的质疑,认为医保“越俎代庖”,在替临床选药,伤害了医学的专业性;有时,带量集采中会考虑降价为主,保量为辅,把后续决策权尽量留给临床专家。出于美好的愿望,以量换价、带量集采工作中也总是希望能满足各方面需求,促进安定团结。
但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竞争性,客观上我们难以满足全部的需求,只能在具体决策情景下进行合理选择。如果本文所阐述的“不可能三角”是成立的,那么在不同决策目标下就必须进行取舍:如果要实现充分价格竞争并保证落地,则临床自由选择权就必须加以限制;如果要保证临床工作的灵活度和个性化,在招标数量或定价强度上就要有所妥协,等等。
当然,本文的阐述也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的分析,仅供相关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参考。文中所提出的“三角制约”理论也可能不够完善合理,需要在未来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深入。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编辑 | 徐冰冰 张雯卿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