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正式科举以来,从从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到满清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一共出了文状元596人,而连中三元者,仅17人而这17人当中当宰相的只有两人,其含金量之高,可想而知。

自宋代之后,历朝文臣生后最希望得到谥号就是文正,这是文臣最高的荣誉,所谓生则入阁,死号文正,特别是经过司马光的“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一番阐释,文正遂成为古代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谥号,因为受封此谥号的官员,无论是本谥还是追谥,均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在文坛有所建树、在官场有所作为、在民间有甚好口碑。



由于文正谥号太高,所以历史上一共27人获此殊荣。其中宋代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9人而既连中三元,又获得文正的谥号,又当宰相的翻遍史书,唯有一人,此人就是——王曾。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山东青州)人,祖上为太原王氏,王曾祖上为“开闽三王”之王审邽的嫡孙,王曾幼年很不幸,八岁父母双亡,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在这种情况下,王曾随叔父迁居青州益都。咸平五年,王曾考中殿试第一名,此前在解试、省试中亦为第一。就此,王曾成为北宋第一个三首状元,曾经是状元的宰相吕蒙正看罢王曾考卷之后,感慨道:“此生已安排做状元宰相矣!”意思就是这个宰相早晚都是他的。



随后, 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官职开始 了仕途生涯。当时大宋官员喜欢榜下捉婿,就是朝中大佬将有潜力的进士当女婿,将以培养,到时候可以确保家族的长盛不衰,这样老丈人与女婿都是宰相的不少,最有名的就是晏殊与女婿富弼。李沆与女婿王曾,王旦与女婿吕公弼。

吕蒙正一开始就看好王曾的潜力,因此就想把闺女嫁给王曾,可惜晚了一步,老宰相李沆先下手为强,当即就把王曾拉到家里当女婿。吕蒙正气得啊,不巧的是,李沆的大闺女嫁给王曾不到五年就去世了,李沆二话不说,又把二闺女嫁给王曾,反正就是你王曾只能是我老李家的女婿。李沆七岁能属文,十岁通晓五经大义。是仁宗与真宗朝两朝宰相,素有“圣相”之美誉。史书赞其为相“光明正大”。可以说王曾能够成为李沆的女婿,在仕途上无疑有着巨大的助力。



王曾中状元后,给叔父王宗元报喜,信中说:“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可见他极为谦虚和冷静。王宗元对于大侄子连中三元自然是得意非常,因此大肆铺张,地方官也是竭力迎奉,王曾返回家乡,当地官府准备敲锣打鼓地欢迎他,王曾得知消息之后,没有穿状元的冠服,也没有走正门,而是从从小门入城。再首先去拜访地方官府官,接着和官员道:“此次殿试,我侥幸得了状元,万万不敢因此惊扰大人和乡亲。”意思就是把一切欢迎礼仪都撤销。24岁的王曾高中后却如此低调、谦逊,今天看来十分难得。

在地方担任济州通判几年后,王曾进入中书省、任知制诰,就是给皇帝当秘书起草诏书,王曾身上就有一种北宋开国特别是咸平、景德以来的淳厚守正之风,王曾当宰相干的最有名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在真宗驾崩,太后垂帘的时时候,坚持不去“权”字,硬刚首相丁谓,就是是为了以防母后甚至宰相专政,第二个就是就是从丁谓一党手中夺回朝廷权利。既除掉奸臣,自己又毫发无伤。




丁谓是有能力的宰相,尤其擅长理财。但他最大问题在于擅权,最大的大本事是善揣摩人心,真宗晚年很是离不开他,真宗崩后,丁谓一直是刘太后的嫡系,刘太后也很信任他。但丁谓与雷允恭勾结,把持朝政,他们将皇帝和太后分开在两个地点处理政事,他们从中钻空子。王曾趁丁谓不备,利用单独奏对时候,王曾上表弹劾首相丁谓:“丁谓与雷允恭狼狈为奸,是为社稷江山之大害!”就此一本参倒首相。随即,丁谓被罢相贬到海南。

刘太后临朝称制之初,王曾就担心会再次重演武则天的历史覆辙,所以他特意找刘娥的心腹兼儿女亲家钱惟演喝酒。当酒过三巡时,只听王曾说道:

“陛下年幼,必须得要太后摄政才行,然而,太后只有施恩于陛下,陛下才能安定,陛下安定,刘氏一族才能安定”。



此话之意很明显,这是在警示刘太后,当年吕后死了之后,吕氏一族被清算了,武则天死后,武家的人也不好过。想要将来保全自己的家族,就要好好对待陛下,将来他才会感恩,不会清算刘氏宗族。钱惟演是个聪明人,立马就听懂了言外之意,随后便将此话传给了太后。


但刘太后后来始终不愿意放权给皇帝。王曾多次上表让太后撤帘归政,刘太后勃然大怒,以玉清昭应宫失火,王相无能救火不力,于是王曾被罢相,贬知兖州。刘太后薨世后,仁宗将王曾被召回京师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当时的范仲淹是王曾的晚辈,他对王曾表示说:““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意思是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王曾答道:““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意思是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范仲淹叹服,称他为贤相。具体来说就是,王曾的这番话要让范仲淹明白,朝堂之事,并不是非黑即白。作为大臣,是要博取美名重要?还是为老百姓办事重要?

这番话对范仲淹的人生观影响极大,他开始思考,自己原本想做一个直臣、谏臣,铲除奸邪,为民请命。



仁宗亲政时,当时的首相是吕夷简,吕夷简为了独霸朝纲,在朝堂上排除异己,让朝臣们不满,生性耿直的范仲淹向仁宗上书,最后只换来了仁宗的12个字:“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随即范仲淹被贬饶州。对此王曾一句话也没有说,范仲淹对此十分不解。王曾却说,你以后要当宰相的,何必纠结这一时的短长。



王曾的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吕夷简手握权柄,他所任命的大臣都是能臣干吏,并非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再就是任免官吏是宰相的职责所在,你很难说吕夷简任人唯亲到底是好还是坏。作为臣子,无论吕夷简、范仲淹都是为皇帝、国家办事,只要用心做事就行。范仲淹听后,心平气和地告辞了王曾。

北宋景祐四年,仁宗以王曾与吕夷简相互指责,不能用心国事为由,将两位宰相一起罢官,王曾出判郓州。一年后的王曾没有得到起复的消息。就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仁宗皇帝辍朝二日,这位传奇宰相,执政时候把皇帝与太后全都得罪死死的,结果在死后还能够获得谥号“文正”,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