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在宫中设宴,却故意不给周亚夫筷子,这是为什么?直到死,周亚夫都没能参透其中缘由。

汉景帝堂堂一国之君,设宴款待重要的臣子,却做出这般举动,着实令人费解。

然而,细细探究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周亚夫的悲惨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说白了,这其实是汉景帝对周亚夫的一次精心试探。

可惜的是,周亚夫应对失当,引起了汉景帝的猜忌,差点被扣上造反的罪名,周亚夫最终绝食吐血而亡。

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呢?

周亚夫这段故事读来,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周亚夫这一生可谓战功赫赫,有两件事尤其值得大书特书。



第一件,周亚夫驻军细柳营。

匈奴大兵压境,汉文帝紧急在长安外围部署防线,为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前往各军营慰问将士。

在其他军营,汉文帝一行畅行无阻,可到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却被门口的士兵拦住。

士兵坚称没有将军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入内。前去通报的使者也只能等待,直到汉文帝派出使者手持符节进入军营,向周亚夫说明来意,这才得以进入细柳军营。

然而,周亚夫并未出营迎接,而是在营内等待。并且,周亚夫全身披挂盔甲,没有对汉文帝行大礼,只是行了个军礼。

汉文帝却并未生气,反而称赞周亚夫:“此乃真将军也!”

正是因为这件事,周亚夫在汉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汉文帝临终前,嘱咐儿子刘启(即汉景帝):周亚夫是难得的将才,将来可放心任用。

这便是周亚夫细柳营的故事。



第二件事,平定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吴、楚等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领军队平叛。

周亚夫果真是难得的将才,不到三个月便平定了七国叛乱。

不过,在平定齐国叛乱的过程中,因周亚夫未及时救援被叛军围困的汉景帝弟弟梁王刘武,与刘武产生了矛盾,二人有了嫌隙。

周亚夫因平定七国之乱,被汉景帝任命为丞相,迎来了仕途的巅峰。

可以说,汉景帝能坐稳皇位,周亚夫功不可没。

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周亚夫功高盖主,渐渐自视甚高。

同时,相权与皇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使得周亚夫与汉景帝日益疏远。



尤其是发生了几件事:

其一,在废太子刘荣一事上,周亚夫坚决反对,汉景帝认为周亚夫跟自己不是一条心,故而对他有所疏远。

其二,梁王刘武因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未及时救援,让自己在前面顶缸,一直怀恨在心,常在窦太后跟前说周亚夫的坏话,致使窦太后也对周亚夫心生不满。

其三,汉景帝欲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是,遭到了周亚夫的坚决反对,周亚夫站在汉景帝的对立面,搬出高祖刘邦“非军功不得封侯”的规定来压制汉景帝。汉景帝最终沉默妥协了。

接下来,汉景帝要封匈奴投降过来的唯徐卢等5人为侯,周亚夫又反对,这让汉景帝极为恼怒,最终并未采纳周亚夫的意见,周亚夫竟赌气辞官,老子不干了!

要说汉景帝心里没有怒气,那是不可能的。

如此一来,周亚夫将窦太后、汉景帝、皇后、梁王都得罪了个遍。

这般四处树敌,又怎会有好结局?

没多久,汉景帝设宴款待周亚夫,却故意不给他筷子。

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试探周亚夫是否懂得分寸,能否收敛性情,继续辅佐自己,能不能把太子托付给他。

然而,周亚夫面对汉景帝的试探,却显得有些不识趣。



当时,汉景帝宴请周亚夫,他看到餐桌上没有筷子,顿时脸上就不好看了,让旁边的侍者拿一副筷子来。

汉景帝见状,笑着问他:“爱卿,难道这顿饭不合你心意吗?”

周亚夫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过头,赶忙跪地向汉景帝请罪,称自己喝多了,口不择言。

汉景帝虽对周亚夫有所不满,但并未因这件小事刁难他,只是冷冷地说:“起来吧,你是大臣,怎能随便下跪?”

酒宴结束后,汉景帝望着周亚夫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地说:“如此小事就脾气暴躁,这可不是能辅佐少主的良臣啊。”

或许就在这一刻,汉景帝已决定除掉周亚夫,以免给儿子埋下隐患。

公元前143年,有百姓状告周亚夫的儿子周公子。

百姓为何要状告周公子呢?

原来周亚夫年事已高,周公子想为父亲准备些陪葬品,便购置了500副铠甲。

他从街上找了几个百姓帮忙搬回家,可这周公子毕竟是个“官三代”,这周公子也实在不地道,压根不想给帮忙搬运铠甲的百姓工钱。

百姓们好话都说尽了,却依旧讨薪无门。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跑到朝廷状告周公子。

这事恰好被汉景帝知晓,汉景帝这下可算是找到了拿捏周亚夫的切入点——周家居然拖欠农民工工资,这简直是丢了大汉王朝的脸面!



于是,汉景帝下令对周公子展开仔细调查。这一查才发现,周家购置的竟是一批皇家专用铠甲。

当即,汉景帝下令将周亚夫逮捕,交由廷尉问罪。

廷尉心里明白汉景帝的意思,安排人审问周亚夫。

可周亚夫根本不把这些小官放在眼里,被关进监狱后,他更是一言不发,不管别人怎么问,他就是沉默不语。

这些官员也着实拿周亚夫没办法。

毕竟,周亚夫曾经担任太尉,如今又是丞相,位高权重,他们可不敢轻易得罪。况且,收藏铠甲这件事,可大可小,而周亚夫在朝中人脉广泛,弄不好最后还能安然无恙地出去,他们实在怕把周亚夫得罪得太狠。无奈之下,这帮官员只好把这个棘手的问题又抛回给汉景帝。

汉景帝见状,十分恼怒,心想:让你们审问一个犯人,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

一气之下,他亲自赶到大牢,指着周亚夫的鼻子怒喝道:“就算没有你的供词,朕照样能杀了你!”说罢,便气冲冲地转身离去。然而,话又说回来,汉景帝虽能这么说,却不能这么做事。毕竟,杀人也得师出有名啊!

于是,汉景帝把廷尉召来,吩咐道:“你亲自去审讯周亚夫,你该明白朕想要的结果。”廷尉自然清楚汉景帝一心想除掉周亚夫。

因此,负责主审的廷尉见到周亚夫后,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为何要谋反?”他直接给周亚夫收藏铠甲一事定了性。

周亚夫自然矢口否认,坚称自己绝无造反之意。

可廷尉紧接着又抛出一个理由:“就算你在人间不造反,到了地下恐怕也会谋反!”

周亚夫见状,深知皇帝铁了心要置自己于死地。

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绝食抗争,最终吐血而亡。这便是周亚夫的悲惨结局。



那么,周亚夫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这其中有几点启示,对我们跟领导相处很有思考价值。

一,跟领导离心离德,事事唱反调,所作所为不合领导心意,甚至公然发生冲突、产生矛盾,这无疑是汉景帝欲除周亚夫的重要原因。

二,为太子登基扫除障碍。

汉景帝在位时,还可以凭借威望震慑周亚夫;但是,等他一挂,儿子即位,年轻的新皇帝,能不能驾驭周亚夫这样功高盖主的权臣,这是一个大大的的问号!

所以,搞掉周亚夫,是为太子顺利掌权的必然之举。

而周亚夫却未能洞察这一点,既不懂得适时服软,不晓得低头妥协,最终给自己招来无妄之灾。



三,不懂为臣之道,侍上之法。

周亚夫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全然不懂为臣之道,他行事过于坚守原则,跟他老爹周勃还是差点意思,同样是无功封侯,周勃选择了默许,周亚夫选择了坚决反对,拿高祖刘邦的规定压制皇帝。

这就是典型的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在君主身边应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如此种种,终究给自己惹来了大麻烦。

周亚夫之死,说白了,死于性格固执,坚守原则,不懂低调,不通世故。

作为臣子、下属,有功劳、能力大是自然的,虽有危险,但不一定有危害。

然而,如果跟领导不是一条心,不符合领导心意,态度不谦虚、低调、谨慎,必然会引来领导的忌惮,让领导下决心除掉。这可以说是周亚夫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历史教训。

你觉得是这样吗?

读史学谋略,有位又有为。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谋略智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