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汉景帝刘启 ,姓刘,名启,其父为汉文帝刘恒,其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中国西汉第六位皇帝。

刘启10岁时被立为太子,期间因弈棋事件误杀刘濞之子,被刘濞怀恨在心,暗中伺机谋反。后元七年,汉文帝逝世,刘启登基为帝。即位初期,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夺各诸侯王的封地。景帝三年,刘濞联合六位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刘启杀掉晁错企图平息叛乱无果,又任命周亚夫为将,历时三月平定叛乱。刘启乘势下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景帝十六年(前141年),驾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谥号孝景皇帝,安葬于阳陵。

刘启继承汉文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实行三十税一,厉行节俭,减轻刑罚,振兴文教,略修礼仪。同时采取“南抚劲越,北和强胡”策略,继续与匈奴和亲,对南越安抚,注重积极防御,在匈奴接壤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但刘启因母亲窦太后的缘故大封外戚为侯,开启了汉代以姻亲封外戚为侯的先河;同时因劾奏之恨报复张释之、因吮痈之怨迫害汉文帝宠臣邓通、腰斩恩师晁错、冤杀大将周亚夫,故而后世学者评价道“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景帝之失道非一也”。

景帝之治,取得了“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的治绩。 为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启,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 ,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母亲是窦氏。

刘启出生时,父亲刘恒在代国为代王。刘启在刘恒几个儿子中排行居中。 刘恒为代王时,与代王后生有四子,刘恒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皇帝后,代王后所生四子都相继病死。刘恒即位数月,公卿大臣请立太子,而刘恒诸子中刘启最大,于是就被立为太子,母亲窦氏被立为皇后。 文帝又先后任命张相如和石奋为太子太傅。

登基为帝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汉文帝去世。同年六月丁未日,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尊祖母皇太后薄姬为太皇太后,尊母亲皇后窦氏为皇太后。

平定藩王

刘启即位后,先提拔晁错担任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错经过分析,告诉刘启要特别提防诸侯势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

刘濞已经暗中准备了四十来年,他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为了积蓄力量,他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晁错极力主张刘启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削藩。

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见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束手就擒,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

刘启知道了七国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个将军去攻打吴国、楚国;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攻打齐国;派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国、赵国的军队。

窦婴向刘启引见曾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刘启召袁盎进宫相见,趁机劝说刘启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叛乱。刘启采纳了袁盎的计策,便杀了晁错。

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刘启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用三个月将叛乱彻底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诸侯王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立子立后

七国之乱前夕,刘启之弟梁王刘武来朝,刘启酒后戏言:“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梁王辞谢,但仗着窦太后支持,对皇位有觊觎之心。七国之乱平息后,刘启于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立皇长子刘荣为皇太子。 [23]

刘启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皇后,就想把女儿嫁给尚未婚配的太子刘荣。不料刘荣生母栗姬因厌恶馆陶屡次给刘启进献美女而拒绝这桩婚事,刘嫖十分恼火,于是为女儿和(刘启和王娡之子)胶东王刘彻订了婚事。

在此之后,刘嫖不时在刘启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外加称赞刘彻。刘启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所以对他格外宠爱。

有一次,长公主刘嫖和刘启说,栗姬经常让宫女们在背后用巫术诅咒唾骂皇帝喜爱的妃子。刘启听后,对栗姬生出厌恶之心,但是因为以往和栗姬感情深厚,仍旧存有善念。后来,刘启生病时曾试探栗姬,说:“我百岁之后,你要善待其他妃子和她们的儿子啊。”栗姬当时怀有愤恨之心,不但没有答应刘启,反而口出恶言。刘启对栗姬彻底失望,但是隐忍没有发作。

前元六年农历九月,刘启废黜皇后薄皇后。

前元七年四月乙巳日,王娡被立为皇后,同月丁巳日,王娡的儿子刘彻被立为太子。 [7-8]刘荣被废时,窦太后想趁机立梁王为嗣,但被大臣袁盎阻止。梁王派人杀了袁盎等人,景帝对梁王的不满达到极点,后因不忍窦太后伤心,并未处置梁王。

因病去世

刘启很节省,在位时他极少兴建宫殿楼阁。

后元三年正月甲子日,刘启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于是病中为太子刘彻主持加冠(成年礼)典礼。

不久,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葬于阳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村北),谥号“孝景皇帝”。太子刘彻即皇帝位,是为汉武帝。

主要成就:

政治稳定

汉景帝在位期间,致力于巩固中央集权,削弱权臣的势力,逐步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吕氏家族的权力,最终在公元前180年彻底清除吕氏家族,为他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此外,汉景帝重视法治,推动了法律制度的完善,鼓励官员公正执法,严厉打击腐败现象,维护了社会的公正与稳定。

经济发展

汉景帝推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的田赋和徭役,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他还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在商业方面,汉朝的商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市场需求增加,商业繁荣。汉景帝还鼓励对外贸易,特别是与西域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繁荣

汉景帝重视文化教育,推动儒学逐渐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他设立太学,培养人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军事防御

面对匈奴的威胁,汉景帝采取了军事行动和和亲政策,维护了边境的相对稳定。他任命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等人展开了一系列针对匈奴的战争,有效地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保障了边疆的安全。尤其是在公元前133年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汉朝的国威大振。

名人轶事:

弈棋事件

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入京,陪伴刘启喝酒下六博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平时又很骄矜,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刘启就拿起棋盘打刘贤,不料把他打死了,汉文帝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从此刘濞怨恨刘启, 后世学者认为,“濞之叛逆,势激于此。”为后续刘濞发动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劾奏之恨

刘启为太子时,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却不下车,违反了宫卫令。当时张释之担任公车令,掌管宫门事宜,就追上刘启和梁王,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向汉文帝弹劾刘启和梁王。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自责道:“教儿子不谨。”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亲自下达特赦令,刘启、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文帝觉察到张释之刚正不阿,不避权贵,就提拔他为中大夫。后来汉文帝去世,刘启即位,由于张释之因此事得罪了刘启,一年后,就被贬为淮南王的国相,而后过世。 [38]后世学者评价刘启时指出:“张释之,文帝之名臣也,以劾奏之恨,斥死淮南。”

腰斩恩师

刘启的恩师晁错与刘启共同谋划削弱诸侯势力,刘启便力排众议采用了晁错的建议。刘启削藩,激起了吴王刘濞等以“清君侧”为名发动的七国之乱,于是七国之乱爆发时,刘启立即腰斩晁错于东市,企图平息七国的愤怒,丝毫不体恤晁错,然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吮痈之怨

汉文帝曾得痈病(毒疮发作),其宠臣邓通经常为汉文帝吮吸毒疮。汉文帝不开心,从容地问邓通说:“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邓通回答说:“宜莫如太子(刘启)。”于是,太子刘启来到文帝寝宫探病,汉文帝便让刘启帮自己吮吸毒疮,但刘启始终下不去嘴。后来听说邓通经常为汉文帝吮吸毒疮,便怨恨邓通。等到汉文帝驾崩,刘启即位,当即将邓通罢官归家,没收邓通所有家产。馆陶长公主只好私下赐邓通财物,然而刘启却让官吏立刻没收,还让邓通“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馆陶长公主只好借给邓通衣服穿。邓通被刘启剥夺地身无分文,最终饿死在其他人家中。

冤杀周亚夫

汉文帝临终前,劝诫刘启说:“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 周亚夫作为西汉大将,数月之间便率兵帮助刘启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的大难,于是刘启拜他为丞相。周亚夫担任丞相期间,过于守正不阿,多次违背刘启意愿,刘启厌恶周亚夫“悻悻不屈”的风格,最终在没有罪名的情况下处死了周亚夫。 [37]对此,有观点认为,刚能睡稳觉的刘启就把大功臣周亚夫治罪,使其饿死狱中,其性情、品格、见识、政治智商不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