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后就是全球第四大车企,一场“日·本”汽车的大梦终究未能成型。

从日本媒体报道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谈判将终结,到两家公司发布公告否认,再到今天上午日产公司社长内田诚与本田公司社长三部敏宏会面,通知终止谈判,两家公司的合并大戏在24小时内迎来了几番转折。

昨天下午本田与日产发布的公告还没“捂热乎”,根据《朝日新闻》今天上午的报道,内田诚亲自前往本田总部,向三部敏宏传达了终止合并谈判的意向。报道还透露,昨日日产汽车召开董事会,就将其纳入本田子公司交换意见,虽有董事表示理解,但更多是反对声音。

预计接下来双方将很快召开董事会会议,正式撤回之前合并谈判的谅解备忘录。



本田与日产昨天下午分别发布公告,大意均为双方合并仍在讨论中,尚未有定论

这样的结果,其实资本市场早就给出了信号。

昨天终止合并消息传出,日产股价短线下跌5%,收盘下跌4.87%,而本田股价则上涨超过8%。



图:日经新闻

如果对比去年12月17日,日经新闻报道两家企业将开启合并谈判后,本田股价两天内下跌5%而日产股价上涨30%,或许投资者的态度已经暗示了这场谈判的结果。

根据日媒分析,双方最终分手的原因是本田不满日产不断推迟制定重组计划(这是谈判的先决条件),而日产则对变为本田子公司表达不满和反对。

而这种分歧背后,更深层的则是日本汽车产业在转型中所面临的重重挑战。

本质是“控制权”的争夺

正如日经新闻所讲,两家公司合并谈判受阻的核心在于新公司结构的争议,其本质就是控制权的争夺。

日产最初之所以将交易称为“平等合并”,就是希望减轻公司内部的阻力,但客观事实是,日产业务的弱势和只有本田五分之一的市值,让谈判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出现倾斜。

而这种“控制权”不仅仅体现在公司结构、管理团队这些显而易见的层面,就像一位网友评论所讲:“本田的企业文化以工程师极客为主,而日产则以招募日本顶级大学的精英感到自豪,这将会是日产被本田收购并成为子公司的屈辱。”



被称为“技术狂人”的本田宗一郎

这种“控制权”的争夺,本质上是企业精神、文化,甚至是日本民族主义的守卫与对抗。

其实大多数人从一开始都并不看好这场合并,因为其并不是以客户导向或尊重汽车工业基本规则为前提,而是“将两块岩石绑在一起,看它们是否飘浮”。

这也是历史上很多企业合并都面临的挑战,也是大多数时候“分手”的本质原因,但以往的合并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们至少还有商业逻辑上的可行性,可以弥补文化层面的分歧。

首先,本田与日产尽管都是日本企业,但两家公司自诞生伊始就走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前者源于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对于机械的极度热爱,并且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而后者的发展中则一直有着政府、财阀的身影。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本田的诞生是因为热爱而造车,日产的诞生则是因为国家需要而造车。



其次,也是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日本政府。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其实都希望本田领导合并,从而建立一个与丰田旗鼓相当的竞争关系,这是出于更宏观产业发展层面的考虑,但政府部门无法通过行政命令让两个私营公司合并。

而在日产陷入业绩困境,雷诺大举出售股份之时,来自中国台湾的富士康表达了对于收购日产的兴趣,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有人猜测或许是本田不希望日产落入富士康,从而变成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很难接受一家标志性企业成为外国公司,就像一位政府官员所讲:“日产与一家日本公司联营要好于第二次落入外国人之手。”



富士康一直希望涉足汽车行业

于是,哪怕不太合适,但本田与日产也迅速开启了合并谈判。

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雷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机会“甩锅”那就赚一笔,如果“甩不掉”那就不要再耽误时间。

目前雷诺在联盟中依然保有15%的投票权,但在戈恩离开后,这个本就松散的联盟变得更加“尴尬”,在业务层面也很难形成有效的互补;而如果合并达成,雷诺自然希望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现金收益,同时无论结果如何,雷诺都希望日产可以“速战速决”,以便将更多精力专注于业务复苏。

两个电动化转型的“弱者”

本田与日产在转型时代的日子都不好过,日产前CEO卡洛斯·戈恩的总结或许非常到位,这是一次“绝望之举”。

过去10年,日产汽车的全球销量从戈恩时代的500万辆以上,一路下滑到去年的335万辆,日产面临的是500万产能的巨大闲置所引发的一系列危机;而本田在过去10个财报年份中,也同样从高峰的530万辆下滑到400万辆。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这样的下滑趋势似乎短期内看不到扭转的可能。

大环境在于全球纯电动车销量增长的势头放缓,增程/插混异军突起,使得之前制定了激进纯电转型战略的车企都遭遇了挑战,但相比于欧洲车企,日本车企的挑战节奏更加缓慢。此外,在中国市场日产和本田遇到的挑战,也比丰田、大众更大。

曾经拥有过全球销量最高电动车Leaf的日产,如今也只有Leaf和Ariya两款全球车型在售,此外在日本市场销售Sakura和Clipper,在中国市场销售启辰D60 EV等。而e-Power技术也没有能够帮助日产赶上增程/插混这条火热的赛道。



日产Leaf的成功并未帮助日产成功转型

本田的电动车产品相对更丰富,但看上去也有些“杂乱无章”,除去停产的Honda e,目前主要有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与通用合作开发的Prologue,全球车型Honda e:Ny1(中国市场命名为e:NS1和e:NP1),以及在中国销售的e:NS2、e:NP2、灵悉L,还有去年发布的“烨”品牌。

但过去一年,除去美国市场,日产Ariya在日本和中国都遭遇了销量下滑,而Leaf在日本和欧洲同样如此,尤其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日产的电动车渗透率只有3%左右。



本田的处境也并未好多少,抛开“烨”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舆论争议,本田在售的几款纯电动车市场表现都相当“惨淡”,东风本田去年重点推出的本土化车型灵悉L上市4个月终端上险量不足500台,而其他电动车型的月销量也都在百余辆徘徊。

面对市场挑战,两家公司在去年都提出了新的转型战略。

日产于2024年发布了2030愿景“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核心计划包括到2026财年末推出30款新车,其中16款为电动车型;同时通过开发模块化架构、集团采购、电池技术创新等方式,将下一代电动汽车成本降低30%(与Ariya相比),实现“油电同价”;提升生产效率,单车生产时间缩短20%;与供应商合作,加快产品开发节奏,提升上市速度。

此外,日产也提到了自动驾驶技术规划,但目前已经在中国品牌上普遍采用的激光雷达技术和AI端到端,在日产的时间表中要到2027年才会推出。



本田同样调整了电动化战略,核心同样是改革采购与生产结构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到2030年在全球市场投放7款“Honda 0”纯电动主力车型,其中两款概念车在今年年初首发。

但这样的转型节奏,也许放到全球市场尚有机会,但在中国,既没有燃油车的支撑,又没有新能源车的竞争力,“溃败”似乎是一种必然。

大公司视点

本田与日产的合并,似乎是日本人希望摆脱法国人,重新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次努力,但这种努力能有多少效果可能只是日本的一厢情愿。

加速新产品投放、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些方向和目标都没有错,战略规划看上去也都很漂亮。但问题在于,两家企业都缺少将这些战略快速落地的基础,日本国内环境也无法提供转型的资源。

我们不去对比大众、奔驰、宝马这些德国车企,哪怕是同为日系车企的丰田,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转型变革中,都有着更积极的布局,在加速拥抱中国。但在本田与日产的战略规划中,除去“中国本土研发新车”外,似乎还没有看到更深层的布局,而缺少中国市场,不仅意味着两车车企销量基本盘的下滑,也意味着失去未来的竞争力。

有网友这样说道:“在与中国电动车的竞争中,这就像两个秃子在争夺一把梳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