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东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东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卓庆在大会上表示,将紧紧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决定性变量”,扎实推动“3+3”产业科技创新工程,集中精力抓好源头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三大重点任务,力争全市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4%左右,全市国家高新技术高企达10400家,卓越工程师在培人数达800名,为东莞担负好经济挑大梁重任提供科技硬支撑。


东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卓庆。图源:南方+

建设用好“超级平台”,赋能产业发展

卓庆表示,2025年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攻坚突破。在重大平台赋能产业发展方面,建好用好“超级平台”,持散裂中子源实施大科学装置服务产业发展专项,重点推进BNCT项目硼药研发以及医用同位素制备等核医学产业项目落地。以先进阿秒激光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一批先进激光器研制和项目落地,引进培育一批本土激光企业,打造光子产业集群。

高标准推动中国科学院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筹建,协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改制,重点推进与本土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在半导体材料及装备、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发挥本土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优势,联合本土企业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推动高校创新资源成果加速向企业集聚。

开展“链条式”技术攻关,整合提升创新能力

在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引产业链和高校院所开展“链条式”技术集成攻关,推动产业链创新能力的全面整合再造。推动已组建新型储能、轻有源、未来生物食品3个创新联合体的平台化建设,促进创新联合体与中试平台、工程中心、人才培养等创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在高能量密度电芯、高速互联产品、新型健康食品等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品。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工业母机与模具、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新增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围绕 2025年一号文工作部署,推动省市联动共建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聚焦“AI+智能终端”和“AI+智能制造”两大主题,拓宽大小模型协同的应用场景,力争 2025年完成工业边端智算网络节点不少于 3000 个,构建形成行业应用小模型不少于 50 个,推动设备智能化水平和产线良率的整体提升。

聚焦“8+8+4”产业体系,打造“拳头”中试平台

在中试平台成果转化应用上,东莞将围绕市政府二号文工作部署,聚焦全市“8+8+4”产业体系,打造30家具有产业影响力的中试验证平台,重点在微纳加工、激光器、固态电池、半导体等领域打造一批有示范效应的“拳头”中试平台。

推动“创新联合体+中试平台”同步部署,加快构建集概念验证、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等于一体的全链条中试服务体系。联合发改、工信部门出台中试平台专项政策,从平台建设、设备更新升级及国产化替代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在需求侧引导企业开展首台(套)设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走向市场实现价值。

保障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推动机制体制改革

在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保障方面,一方面是要强化科技金融的支撑作用。用好天使投资母基金,部署天使投资子基金不少于6支,完成项目投资不少于8项,重点推动新型兽药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批科创项目投资落地。加强省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联动,策划推动一批科技信贷、担保和保险产品,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按照市委人才办统一部署,加快出台新一轮人才政策,探索以拨投联动、先投后股等方式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推动战略科学家团队、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引进。做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的实体运作,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工程硕博联培两个专项任务,加快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在培人数从500余人增至800人。

不断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市镇科技创新统筹机制试点范围,重点推动与水乡管委会、厚街镇等市镇会商合作。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争取申报超长期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强化与港澳台及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推动OPPO与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对接合作,做好香港城市大学(东莞)HKTech300创新创业项目组织、联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实施“莞港Tech100+”赋能计划,拓展科技创新资源网络。

采写/整理:南都见习记者 李晓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