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
正值广东省召开新春第一会,
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际,
肇庆市积极响应释放出
加快“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的
强烈信号。
这一举措不仅为肇庆市的
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也为广东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贡献了重要力量。
新年第一会,释放“新”信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对加快推动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规划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我市印发《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形成制度性安排。
按照“一年见雏形、三年出成效、五年大发展、十年立标杆”总体目标,实施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六大行动”为抓手,在推动科创要素集聚、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重点发力、先行突破,引导更多一流实验室、一流科研机构、高水平科技企业在肇庆落地布局,把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打造成为全市创新创业主阵地、产业策源地、应用人才集聚地。
近年来,肇庆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建设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为重要抓手,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精准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谋划推动广佛科技创新轴延伸至肇庆,加快构建“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产业化”的创新协作发展格局。
此前,肇庆市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产教联盟暨高校联盟的成立,已经为科教创新走廊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该联盟集聚政府、高校、产业、企业各种资源,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为科教创新走廊内的本专科高等院校、中职技工学校、科技实验室以及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与产业资源对接融通、联动发展。
如今,《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正是肇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增强“新”动能、打开“新”天地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科教、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这条走廊正为重塑地方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
产业升级:产学研融合发展打开产业的突围之路
科教创新走廊东起肇庆高新区,西至端州双龙产业园,依托S8、G80等主要交通廊道为发展轴,涵盖端州区、鼎湖区、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全域和高要区、四会市中心镇(街)及相关区域,同时,涵盖我市70%以上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重点企业力量,能为地方产业破解关键技术瓶颈提供支撑,力求以“本地研发—本地转化”模式,大幅缩短技术到市场的周期,预计三年内推动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的提升。
《三个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设行动、实施科技创新效能提升建设行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建设行动、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建设行动、实施向外融合对内赋能建设行动、实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行动等“六大行动”。
其中,实施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设行动上,提出一要支持一批高校达标提质项目落地。二要推动大中专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结合我市“主导+特色”产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等人才培养力度;新增工业机器人等专业;适度超前布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相关专业;三要构建中高职融通发展模式。
通过实施这一行动,将肇庆教育资源富集优势进一步转化释放为经济和产业发展动能。
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建设行动。一是推动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支持肇庆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双新”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市技师学院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二是推动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搭建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强化政策、项目等信息一体发布。三是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建立中试熟化平台、产业技术专利池等;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成一批成果转化工作站。
到2027年,产学研用一体协同发展成效显现。建成1个国家级“双新”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项目每年净增10家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新增8家,走廊内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千万,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90人。
人才集聚: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热土
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机遇,持续优化实施“西江人才计划”。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科学家小镇正式揭牌,未来将重点吸引科学家来肇参加休闲康养和学术活动,构建科学家休闲康养全链条服务,有效提升学术交流水平,推动产学研融合生态圈初见雏形。
科教创新走廊通过“政策+队伍+环境”组合拳,破解地方人才流失难题。《三年行动方案》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建设行动,重点从打造“西江人才计划”集聚地、加强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等三方面推进。
计划到2027年,肇庆市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等大幅增加,引育产业工程师、高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新增培育西江拔尖人才60人以上,新增入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15人以上,走廊内人才密度增加3.5个百分点,从而带动肇庆人口净流入量增长,青年人才占比增多,城市创新活力显著提升。
城市升级:从工业园区到科创新城的“蝶变”
科教创新走廊将打破传统工业园区单一生产功能,有效推动“产城”深度融合。
《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科技创新效能提升建设行动”明确,一是加快推动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高要、四会、高新区、大型产业集聚区等园区,以及风华高科等单位建成一批创新平台。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三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引导高要、四会、肇庆高新区共建金属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推进肇庆高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集群发展;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链集成创新。
计划到2027年,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每年净增10家以上;各类实验室达3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600家;组建创新联合体6个。
同时,为了推动城市功能升级,《三年行动方案》在实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行动中,提出要在优化完善空间规划布局、加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公共服务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
区域协同: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赋能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在实施向外融合对内赋能建设行动中,提出深度嵌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对接广佛创新轴,承接广深港澳科技要素转移,赋能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其中,要深度对接深圳前海合作区、河套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创新平台,做深做实四会(增城)、广宁(天河)等飞地中心建设,谋划肇庆(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建设。推进“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肇庆落地”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设一批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科技企业加速器。
来源:肇庆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