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都市的写字楼里,刘女士是大家眼中活力满满的职场精英。她今年 40 岁,身材保持得很好,这都得益于她常年坚持运动的好习惯。而且,公司每年都会组织全面体检,刘女士每次体检各项指标都挺正常,所以她一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信心十足,觉得那些病痛都离自己很远。
去年体检结束后,刘女士看着那份正常的体检报告,心里还美滋滋的,和同事们打趣说:“照这样下去,我这身体能一直健健康康地工作到退休!” 同事们也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夸赞她会保养。
可谁能想到,命运却在不经意间来了个急转弯。上个月,又到了公司安排体检的日子,刘女士像往常一样,轻松地完成了各项检查。可没几天,医院的电话突然打来,告知她腹部检查发现了异常病灶,需要进一步复查。这个消息让刘女士心里 “咯噔” 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赶忙按照医院的要求,去做了一系列更详细的检查。等待检查结果的日子里,刘女士坐立不安,工作时总是走神,晚上也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像是在煎熬。
最终,确诊的结果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刘女士的心口 —— 胰腺癌,而且已经发展到了晚期。看着诊断书上那几个刺眼的字,刘女士只觉得天旋地转,大脑一片空白。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每年都体检,去年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成了癌症晚期?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她满心都是绝望和不解,之前做的那些体检,难道真的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吗?
体检正常,为何还是会患癌?
刘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明明每年都认真体检,体检报告也显示正常,可为什么还是有人会突然被查出癌症,甚至一发现就是中晚期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复杂。
很多人都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 “常规体检 = 癌症筛查”,但事实并非如此。咱们平时做的常规体检项目,像量血压、血尿常规、B 超、胸片以及心电图等,主要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慢性疾病进行检查的。就算做了肿瘤标志物检查,也不能就此断定不会患癌。因为不是所有的癌症都会让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升高,想要准确地确诊癌症,必须要做针对性的检查才行。
比如说,有些人觉得做了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正常就万事大吉了,可实际上,某些癌症在早期,肿瘤标志物可能根本不会有任何变化。就像胰腺癌,它非常 “狡猾”,早期症状不明显,肿瘤标志物也不一定会升高,常规体检很难发现它的踪迹。
另外,虽然现在医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也不是所有的 “肿瘤筛查” 都能做到万无一失。像针对肠癌,肠镜 + 大便潜血检查、针对胃癌的胃镜 + 活检、针对肺癌的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这些检查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可靠,能发现大部分的癌症。可有些癌症十分隐匿,就拿肝癌来说,需要同时做 B 超和甲胎蛋白检查,少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出现漏诊的情况。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潘战和医师就曾分析过,即使当下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仍然有一些肿瘤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像淋巴瘤、脑肿瘤、胰腺癌、胆管癌以及胸腺肿瘤等,目前还没有特别针对性的筛查方法。这就导致这些癌症在早期很难被发现,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
不过,大家也别觉得体检就完全没用。虽然常规体检很难直接查出癌症,也不一定能发现所有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但它能及时发现身体发出的一些异常信号。只要我们在发现这些信号后,足够重视,及时去做进一步检查,还是有可能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机的。
体检漏掉这 6 项,小心癌症 “漏网”!
体检项目的选择很有讲究,如果这几项体检没做,那很可能会让癌症有机会 “蒙混过关”。
肠镜检查:如今,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想要揪出肠癌,肠镜检查堪称 “金标准”。它就像给肠道做了一次 “深度清洁和检查”,不仅能发现早期肠癌,还能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肠息肉,并直接进行切除,把癌症的危险因素提前消灭,让肠道保持健康。想象一下,肠镜就像一个小小的 “探测器”,在肠道里穿梭,任何隐藏的病变都逃不过它的 “眼睛”。
肛门指检:很多人一听到肛门指检,就会因为觉得尴尬而放弃。但这个检查对肛肠健康至关重要,可别小瞧它!通过肛门指检,医生能发现大约 80% 的肛肠疾病,像痔疮、肛裂、直肠息肉、肿瘤,还有男性的前列腺肥大等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尤其是 40 岁以上的人群,身体机能开始下降,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更建议每年做一次肛门指检,为肛肠健康把好关。
甲胎蛋白 AFP 和肝脏超声:对于早期肝癌的发现,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这两项检查缺一不可。肝癌患者通常会出现甲胎蛋白水平异常升高,同时肝脏超声也能发现异常病灶。所以,有肝癌家族史、肝炎病史的人群,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尽早进行这两项筛查,时刻关注肝脏的健康状况。
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经常吸烟的人要注意了!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能及时发现肺部的微小病灶,对早期肺癌的筛查效果很好。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对肺部造成严重伤害,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对于有吸烟史的人来说,定期做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就像是给肺部穿上了一层 “防护服”,能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乳腺钼靶或彩超:乳腺钼靶和彩超堪称筛查乳腺癌的 “黄金搭档”。一般建议女性从 30 岁开始,就要定期进行这两项检查。乳腺钼靶能清晰地看到乳腺内部的结构,发现一些微小的钙化灶;而彩超则可以观察乳腺的血流情况,对乳腺肿块的性质进行判断。通过这两种检查,能大大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
TCT 检查:TCT 检查也就是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它是发现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手段。建议女性从 30 岁开始,进行 TCT 以及 HPV 联合筛查,每隔 3 - 5 年检查一次。TCT 检查就像是给宫颈做了一次 “精细的体检”,能准确地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变化,及时发现早期宫颈癌,为女性的健康保驾护航。
体检报告暗藏 “玄机”,这些词要警惕!
拿到体检报告时,上面一堆专业术语常常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别着急,下面就教你一些看体检报告的小窍门,让你能轻松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
肿瘤标志物:要是看到体检报告里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上升了,先别自己吓自己。虽然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和癌症有关,但一些炎症也会导致它的指标上升。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建议进一步去做相关检查,让医生来判断具体情况。
CT 检查:CT 检查主要是针对肺部的。如果报告里提到肺部有结节,这时候就要仔细查看结节的性质了。像那种带毛刺、分叶、边缘不规则、生长速度快,还有磨玻璃内部有实性成分的结节,一定要高度警惕,很可能是恶性结节,需要尽快找医生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的范围很广,包括甲状腺、乳腺、心脏、肝胆脾胰,还有女性的卵巢子宫等部位。要是在超声检查结果里看到低回声 / 极低回声、实性结节、形态不规则、纵横比 > 1 或血流丰富信号等描述,别大意,赶紧去做进一步检查,排查是否存在病变。
血生化:血生化检查里包含了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以及电解质等各种指标。当肝功能转氨酶以及胆红素异常上升时,这可能是在提醒你肝胆、胰腺方面出现了问题;要是碱性磷酸酶上升,那就要警惕是不是有骨肿瘤、肝脏肿瘤;乳酸脱氢酶水平上升的话,可能和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有关。但要注意,这些指标都不是绝对的,发现异常后,还得进一步完善针对性的检查,才能明确病情。
刘女士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常规体检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那些癌症高风险人群来说,千万不能只依赖常规体检,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针对性体检方案,为健康多上一道 “保险”。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