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始终怀揣法治梦想,坚守司法为民,一直工作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最前沿。她从乡镇法庭来到县法院,又从县法院遴选至中级法院,变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她履职尽责、公正为民的初心。她干练飒爽、和蔼可亲,一条马尾辫搭在身后,说话时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如同“邻家大姐”一般,让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来自法官内心最温暖的公平正义。
她就是张梅,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多年来,她兢兢业业,忘我工作,辛勤的汗水化作一张张荣誉证书诉说着她的工作历程。她曾获得全省法院办案标兵、全省优秀法官、河北特别典型法治人物、河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法官、全国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等荣誉称号。2022年10月,张梅作为全国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河北法院系统的唯一一名代表。近日,在最高人民法院举办全国模范法院和全国模范法官表彰大会上,张梅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
她是青县农家的女娃娃
张梅出生在青县一个农家。家,是她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她的第一任老师。
张梅的父亲是个村医,在村里很有威望,村里有个家长里短的,都会找她作中间人。母亲是个热心肠,母亲常常叮嘱她:“梅啊,老百姓办点事儿太难了,将来你要是有了能耐,万不可刁难人,要多帮衬大家。”
张梅把父母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大学毕业后,张梅被分配到了离家不远的盘古法庭工作,每次接待来打官司的群众,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她接待的第一个当事人,是同村一个老大爷,骑三轮车拉着半瘫的老伴儿来法庭打官司。“儿子不孝顺,不养俺,要告他们。”老人说着最狠的话,眼里却流露出不舍和羞愧。
张梅清楚老人家里的事情,知道老人孩子们过得不富裕,不是不孝顺,于是她安抚老人:“大爷,您先回去吧,这事儿别打官司,晚上我把他们叫俺家里,咱一起说说。”
当天晚上,张梅就在自家院子里“开庭”了。父亲和村党支部书记给他们讲理儿,张梅给他们说法律……一晚上,事儿搞清了,制定了赡养协议,四个儿子轮流养老人,怎么养、怎么轮,都弄得清清楚楚。
“其实老百姓就是认个理,有时爱钻牛角尖儿,事儿说清了,气儿捋顺了,诉也就撤了。”张梅说,作为一个法官,更像治疗“社会关系疾病”的医生,来打官司的人,都是她的“病号”,她得找到“病灶”,把病根儿除掉,才能让他们痊愈,让社会关系和谐顺畅。
这是张梅职业生涯的开端,也铸就了她做法官的风格。无论走到哪里,她一直是所在法院下判决最少的法官。
她是心系群众的好法官
寻常人间,烟火璀璨,山河无恙。张梅的幸福就在于把老百姓的案子一件一件办好。
2007年,她在乡法庭工作期间,一对夫妻闹离婚,她发现双方感情并未破裂,做了好多工作来弥合关系,最后女方决定撤回离婚诉讼,但要求男方亲自把自己接回家。张梅不放心,拖着头一天扭伤的脚、拄着拐,起大早陪着男方接回了媳妇。看着一个濒于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张梅好开心。
2009年底,张梅在青县法院接收了一件拖欠110名农民工工资案。她每天从早晨忙活到深夜11点,喝白水、啃面包,硬是赶在春节前一天,让全部农民工拿到了工资。五天的调解,农民工们被张梅认真工作和真诚的态度所打动。至今,张梅也无法忘记那110名农民工期待与信任的眼神。
有柔情,亦有铁骨铮铮。张梅做群众工作时和善可亲,遇到原则性问题时却又硬得很。“身披法袍,头顶国徽,法律就是准绳,自从坐在审判台上那天起,我就从没怕过法庭上的任何人。”张梅这样说道。
那一年,有一件发还重审的民间借贷案,涉案标的额一个多亿,当事人众多,各方都是大老板,都有强大的实力和社会关系。开庭后,张梅做调解工作时,其中一个当事人态度傲慢,眼睛都不抬一下。有人悄悄告诉张梅:“这是强儿哥,是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当事人掏出一支烟,正要点燃,张梅严肃地说:“我们是无烟法院,请把烟拿掉。你们找谁都没用,我不认关系,咱讲法讲理。”
张梅敏锐地抓住双方矛盾的痛点,找到他们的利益纠葛,解开了多年的疙瘩,打闹多年的各方老板不但达成了调解协议,而且从这个过程中又找到了新的合作契机。张梅以自己的司法水平赢得了他们的敬服。
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让张梅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
她是以身作则的好庭长
张梅在日志中写道:“要保持初心与责任同在,岁月为使命而歌。”从进入法院大门,基层法庭、调解中心、中级法院,她始终在奋斗的路上。
2021年12月,张梅担任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立案庭是法院业务最多最繁杂的庭室,承担着法院将近三分之一的工作量,为此,张梅总是早早来到工作岗位,最后一个下班。
2022年,张梅带领立案庭率先在全省推行无纸化办案,实现上诉案件0纸质卷宗周转,立案庭被评为2022年度平安河北建设先进集体。2023年,立案庭“智慧赋能诉服,公平正义提速”智慧诉讼服务工作获得沧州市十大群众最满意的法治为民办实事第一名。2024年,张梅聚焦五种案由,在重点领域大力推进纠纷源头治理,委派调解的案件被省法院评选为典型案例。
张梅通过实施“两个24小时”“双反馈”和“未解决问题持续回访、督办”工作机制,对12368诉讼服务热线进行提档升级,机制建立以来,共接听群众来电14268通,到院访人次同比下降21.9%,真正打通了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该项工作被沧州市委评为2024年度沧州市“群众最满意的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
平凡亦可灿烂,盛开何必留芳?风雨三十载,从法三十年,这朵法院的“梅花”用平凡而又非凡的毅力在法治逐梦路上默默耕耘,以为民的情怀、踏实的行动诠释着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她用自己的炙热,温暖人民的心窝。
作者:于晓晴 李胜男
编辑:马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