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张梦琦 实习生邓佳怡 向怡殳 广州报道
2月5日下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展开专题研讨,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寻新路径、新思路。
谈及如何强化珠三角对粤东西北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唐洪武提出,推动“湖泊+”“水库+”生态乡村、生态湿地、生态旅游等的融合发展,形成乡村田园生态CBD,要筑牢生态屏障,强化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
什么是乡村CBD?对内,乡村CBD是群众的商业中心、活动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对外,是展示村容村貌的一张全新名片。
据唐洪武介绍,东源县万绿湖锚定打造世界级“湖泊+”高质量旅游景区目标,采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探索生态价值向综合价值的转化路径。在打造微度假型民宿的基础上,揭牌成立河源市乡村文旅(民宿) 产业学院,实现民宿、研学、游乐等多种集成业态。
乡村CBD能否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关键是看能否形成商业配套和产业资源的高度聚集。为此,不少乡村CBD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区域布局规划。
“我们自主研发了‘和秧合社’农文旅品牌,融合住宿、餐饮、农场体验、多功能空间等多元业态,以优美景色、精巧设计、优质产品和美好生活方式,打造广东乡村美学新范式。此外,集团还推出‘球王故里・五华足球之旅’产品,融合体育观赛的激情、旅游观光的惬意、农业体验的趣味、康养疗愈的舒适以及美食体验的享受,构建起全方位绿色消费场景。”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大杰表示。
乡村CBD崛起的背后,是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2024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广东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启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为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破题开新。
“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一种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农业、农村、多元主体与文旅的融合,更是推动城乡要素流动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吕晓蓓表示,环“南昆山—罗浮山”地区农业本底好、文化资源丰富,坐拥粤港澳大湾区8600万人市场腹地,正迎来近域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的爆发期。
具体怎么融?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表示,应以“项目为王”,建立农文旅招商项目库、在建项目库,项目化清单化加强跟踪服务,以项目汇聚现代农业、乡建、住宿、餐饮、文创、演艺等企业、联盟、商协会,创新成立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大联盟,营造资源共享、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多主体、多业态生态圈系统,实现共建、共生、共治、共享。
“广州市一批产业项目布局发展,梳理重点项目145个、总投资2250亿元,发挥全国唯一的世界珍稀含氡温泉优势,布局4类7大康养片区,策划打造全国首个温泉博物馆,森林海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广州市委副书记、市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市指挥办主任陈向新在发言中表示。
“事实上,在城市带动、产业驱动、政策叠加的合力之下,广东是城市旅游的一张代表名片。”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吴志才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在“百千万工程”实施下,广东文旅近几年迎来可感可知的乡村热,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出游消费增长迅速。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文旅数据,2025蛇年春节假期八日,广东全省接待游客8011.8万人次,其中,纳入监测的100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351.3万人次,同比增长6.0%。
“游客花1元旅游,就能带动约7元的经济增长。”CPE源峰董事总经理胡腾鹤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有关统计显示,文旅产业对社会经济带动比例可达1:7,文旅产业拉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明显。活水引进之下,广东县域的“农文旅流量”正转化为“经济增量”。
他认为,广东县域农文旅产业蕴含着相当的投资潜力。一方面,广东常住人口基数庞大,即便在淡季,也能凭借本地消费的补充,保持旅游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区域内既有广州、深圳等国际化大都市,又有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四五线旅游城市,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在未来几年,这一领域的投资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不过,文旅项目的一般周期为三到五年,属于长线投资,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胡腾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