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一线工人连续奋战,为北京在施体量最大的地铁车站新龙泽站能按时竣工忙碌着。北京日报记者潘之望摄

“咱们铆足劲,争取大年初七前,把M19换乘区域负二层的隔墙、展厅板以及规定通道全部做完!”换上灰色棉大衣,走下梯笼,王伟开始了新一轮的盯控。今年春节,他和同事们连续奋战,为的是让目前北京在施体量最大的地铁车站——新龙泽站能早日顺利竣工

王伟的身份,是北京建工集团轨道交通13号线04标项目的生产负责人。大年初五,记者跟随王伟的脚步,来到昌平区北郊农场下西南角的施工现场,距地面近30米的地下深处,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施工,前面浇筑混凝土,紧跟着铺上岩棉被。

现在进行的是隔墙混凝土浇筑后的保温养护。”王伟解释道,一般来说,修建地铁站内临轨行区隔墙,需要先绑扎钢筋,支模加固,浇筑墙体,再用岩棉被进行保温。“冬季施工温差大,铺上岩棉被,才能确保混凝土凝固时的温度达到施工方案的要求。”

这是个艰辛繁琐的活儿!就跟家里铺被罩一样,平着好铺,但养护隔墙混凝土需要岩棉被与墙体密贴,上下做压条、密封,得六七个工人同时上场。寒冬夜里,岩棉被还得用暖风机做加热,为保证安全,工人在旁一盯往往就是一宿。

更紧张的在模架支撑。春节期间,留给现场完成负二层梁、板、柱、隔墙等结构混凝土浇筑模架支撑的时间只有三天。为此,工人们白班夜班两班倒,一刻也不敢停歇。

每天深夜,王伟都会亲自到现场核对细节。“要严格按施工方案进行定位放线、铺垫板、标定立杆位置;盘扣节点应紧固到位,连接件不能松动;现场模架施工人员必须挂好安全带。”王伟一口气说了很多要领。

“累倒不怕,就是有些想家。”年近50岁的河北工人老李,干起活儿来丝毫不输小伙子,总是麻利地将一根根钢筋按网格布置好,横平竖直,严丝合缝。今年过年,老李和工友们在项目上一起吃了酱肉、饺子,还看了春晚,以另一种方式过了个“团圆年”。“这么大的地铁工程里有我绑的钢筋,想想挺有成就感。”

从第一段底板顺利浇筑,到车站顺利封顶,再到M19换乘区域主体结构施工,王伟清楚地记得过去一年里工程的每个关键节点。作为“施工大总管”,这是37岁的他在这一项目上度过的第三个春节,对正月里每天的工期进展都绷紧了弦。“只有抓住春节施工窗口期,才能赶上3月初整个地铁站的装修进度,保证新龙泽站按时按质竣工。

傍晚,当记者走出工地,同成街附近的商厦、居民楼灯火一片,街边传来贺岁歌曲,年味儿正浓。回望身后,为新龙泽站建设的180多名劳动者仍在挥汗,又将是个奋斗的不眠夜。

来源:北京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