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现在新能源车企面临的局面很尴尬!不内卷,同行让你提前出局,内卷,国外则可能会给你扣上“强迫劳动”的帽子。

而且不光是车企,国内其他行业同样也面临着内卷式的恶性竞争。所以有网友就调侃,欧盟出台“禁止强迫劳动”条例,正好敲打一番那些恶性竞争的人,让内卷者投鼠忌器。



当然这是玩笑,毕竟“强迫劳动”的定义很严肃。如果某个企业真被定义存在强迫劳动,恐怕老板也笑不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另一种观点就认为,欧盟出台的条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强迫劳动这个定义,可以有针对性的打压某些特定企业,这属于贸易保护干预市场。

那么,该如何去理解欧盟出台的禁止强迫劳动条例?国内的内卷式竞争继续下去,会陷入“被定义成强迫劳动”的深渊吗?



相关法规此前就在酝酿了

《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于2024年11月19日,由欧盟理事会通过。条例经正式公布就生效了。

该条例之前,欧盟于2024年4月,也出台过一项类似的法案,主要也是为了在欧洲市场根除强迫劳动。



相关法规虽都是在今年推出的,但早在2022年,欧盟方面就已经在推动法规的出台了。

先来看一下条例中的强迫劳动定义,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第29号公约第2条定义的强迫或者强制劳动。其中,也包括了强迫未成年人劳动即童工。



凡是进入欧盟市场的商品,如果存在强迫劳动的情况,商品将会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请注意,这里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环节,都会遭遇欧盟的处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辆外国的汽车销售到欧盟市场,被查出汽车制造商存在强迫劳动,那么该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都会遭遇同等的处罚。

在欧盟的条例正式生效后,国内已有行业机构向企业发出警告,企业应该为适应更严格的全球贸易合规环境做好准备。



也有媒体认为,条例虽然是面向全球的,不过“针对中国意味明显”。

真这样认为的话,国内很多普通劳动者就会觉得别扭。因为禁止强迫劳动不分国界,对所有劳动者来说都是好事。



如果有人认为,欧盟出台这样的条例是专门针对中国的,大量普通的劳动者,内心就会生出一个大大的疑问:

没有的事何必觉得别人在针对你?这难道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为何会被认为是针对中国

欧盟的条例针对中国,不仅仅是网友在说,很多正式的媒体报道中也提到了。为何会出现这种观点,因为我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规模相当大。

从近年来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再到服装和食品等各类轻工业产品,每年国内出口到欧盟的商品种类很多。可以这么说,衣食住行中的东西,大量都是中国产的。



正因为贸易量大,涉及到的产品种类多,国内的一些网友才认为,欧盟的条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欧盟未来随意定义“强迫劳动”,中国所有涉及欧盟市场业务的企业,外贸出口环境都将变得岌岌可危。



换言之,就是有人担心欧盟利用条例“搞事”,给你一个莫须有的定义,外贸就黄了。

也有人认为,没必要担心这种情况。只要不存在强迫劳动,欧盟在世人面前也不会随意的睁着眼睛说瞎话。



话虽如此,然而国内很多企业恐怕不这么认为。因为一旦涉及到强迫劳动,很多事情就变得很微妙且极具争议。

如何去定义强迫劳动

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强迫劳动就是劳动者失去人身自由,被迫按照企业主的意愿去工作。



比如十几年前被媒体曝光的黑砖窑,这就是典型的强迫劳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国内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了。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强迫劳动的定义,还存在别的衡量方式。一天的工作时间有无超过8小时?是否存在强制加班情况?企业是否给加班费?加班费是否符合法定标准?



如果用上述几项来对比的话,国内企业的执行恐怕就一言难尽了。

先不说过去出现的大量过劳死和猝死的案例,单单强制加班这一条,不要说众多的小企业,就是知名企业都存在这种现象。



比如此前的一些大型知名企业,具体就不点名也不说行业了,就强制性要求员工加班,周末也是单休,而且加班费低于法定标准。

表面上来看,企业并没有强制员工劳动,但是企业主可以用辞退、薪资水平、晋升等各种方式拿捏员工。



为何“牛马”一词能在互联网上掀起这么大的共鸣,懂得都懂,毕竟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都知道眼下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试问,这样一种非自愿的工作情况,会不会被定义成强迫劳动呢?



而且,从法律法规的层面看,8小时工作制、双休、足额加班费,这都是有明文规定的。目前又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完成这三项标准呢?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实际的劳动环境和法定的劳动环境不相符,不管是欧盟还是其他国家,他们对这种劳动差异,恐怕都会产生疑问甚至异议吧。



这就是为什么,当欧盟的条例生效后,国内互联网上都是叫好声,甚至很多人调侃“欧盟的举报电话是什么”。所以很多时候,民意其实很清晰。

除了普通劳动者的实际感受,大量的企业主似乎也是有苦难言。因为所有企业主都很清楚,如果企业真按照法定标准给员工福利,企业很快就会黄。



谁都在吐槽内卷

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被外界称为内卷又上升了一个台阶。为了争夺市场,大的车企带头降价,其他车企只能咬牙纷纷跟进。

既要市场又要利润,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车企老板只能刀刃向内朝员工“开刀”。效益如果不好,那就降降薪资;为提高效率,就拼命提倡加班。



什么是内卷,这就是,而且在一个行业内,会横向蔓延,也会逐级向下传递。也就是说,不管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一旦开启内卷模式,谁都会叫苦连天。

老板内卷,是为了跟同行老板竞争市场份额。员工内卷,是为了在同事之间能脱颖而出称为“晋升牛马”。



这就是为什么,2024年的国内车企,连老板这样的阶层,都公开站出来谈内卷和吐槽内卷。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外界都看到了。极越已经彻底凉凉,另一家车企哪吒,其官网现在也打不开了。



内卷达到这种程度,很多企业到头来都可能会黄掉,试想为了竞争和活下来,企业会去确保员工的福利待遇能足额达标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样一来,在实际层面正好给了欧盟“口实”。当然我们可以说,上述对待员工的态度,不能被定义为强迫劳动。



但是,欧盟方面不一定这样认为。在他们眼里,制定了怎样的法律法规,就应该不折不扣去执行。如果不能按照劳动法来对待劳动者,产生争议就在所难免。

未来,欧盟如果真用这种眼光看待中国企业,还有一种观点会认为,欧盟是双标行为,欧洲人忘了自己的祖宗是如何强迫劳动的了。



美国种植园里的棉花沾着血

时间回到前殖民时期,欧洲人借助大航海技术,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殖民地。那时候既没有国际法,也没有同行准则,一切都是弱肉强食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横行。

白人把黑人贩卖到美洲当奴隶,这肯定是强迫劳动。美国南部的种植园,棉花种植产业能快速崛起,就是因为有黑人奴隶这样免费的劳动力可供奴役使用。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现代欧洲人和美国人的财富积累,建立在此前的罪恶上,逻辑上也完全说得过去。

因此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我国要发展要追上发达国家,财富不可能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在这个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竞争甚至恶性竞争。



如此一来,欧盟现在出台禁止强迫劳动的条例,就是有意堵上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上进之路”。

所以,是否存在强迫劳动?欧盟是不是在刻意针对中国?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但话又说回来,普通劳动者也都明白,现在毕竟不是以二百年前的时代,如今有国际法和普遍的行为准则制约。

最关键的是,当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待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也应该有所提升,而不能一味依照过去的标准。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欧盟的条例似乎也没错。他们禁止存在该现象的产品进入市场,目的就是确保不拉低本国的用工环境。

换言之,欧盟的态度就是:既然有些企业用内卷的方式争取市场,那你们自己去别的地方玩,没必要把这股风气带到我们这里。



结语

所以在眼下这个时代,过去奴工似的的强迫劳动肯定不存在了。但是,用工环境相对恶劣,内卷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如果国内的企业,还想继续享受全球贸易的红利,未来势必就得改善用工环境。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其实也有鲜明的态度了。



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下一步要整治内卷式竞争。毕竟,恶性内卷到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不升级而沿用老路是产生不了一流企业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