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就在今年年初,欧盟正式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强迫劳动法》

乍听上去欧盟是在给劳动阶级挣福利呢,强迫劳动本来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顽疾,看来欧盟是要保障人权了。

可惜细一琢磨这事儿好像没那么简单,法案的核心内容,是禁止任何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在欧盟市场销售或出口,一旦发现有强迫劳动的嫌疑,产品将被欧盟扣押,相关企业将面临高额罚款,严重点的要直接被踢出欧盟市场。

看来欧盟这是又要捣鬼了,法案背后指向的对象正是我国!

为什么说好好的禁止强迫劳动,成了欧盟对抗我国的工具?而我国又该如何破局呢?



高标准背后的小九九

其实欧盟这项法案的针对对象,就是我国在欧洲大杀四方的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

所以欧洲的所谓强迫劳动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针对着我国的新能源车和光伏产业,不光要限制还得明抢,没收、罚款、踢出市场,三件套下来说白了不就是要抽血吸髓吗?

西方人嘴上喊着仁义道德,实际上就是在想方设法给我们的出口增加成本,削弱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而且这项法案不光盯着最终产品,而是从整个供应链下手开始限制,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到产品的生产制造,每个环节都要被纳入审查范围。

问题是强迫劳动这条红线的标准,是欧盟自己定的,解释权在人家手里,那岂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这个壁垒恰好在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的关键时刻适时推出,其中蕴藏的心思暴露无遗!

那问题来了,欧洲为什么要如此费尽心机地针对我国产品?说白了就两个字:害怕!

在西方人眼里,我们是一个蛰伏在东方的巨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了短短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几百年才走的路。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更是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这让一直以来习惯领跑的欧洲各国感到巨大的压力。



俄乌冲突之后,欧洲各国也受尽了被俄罗斯限制能源的苦,整个欧洲都在进行新能源转型,光伏产业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可问题是2021年,我国12家光伏企业的出货量,就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5%以上。

欧洲整日跟在美国后面高呼政治正确,自然不想在能源转型这个关键阶段,让我国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巧取豪夺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能源车领域就更不用说,欧洲虽然有很多老牌汽车制造厂,可那都是内燃机时代跟老黄历了,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我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特别是欧洲市场,根本就没有品牌能同我们同平台竞争,哪怕他们拼了命的增加关税,依然在成本方面居高不下,完全无法和中国产品抗衡。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欧盟的领导人感到如芒在背,所以这次表面上欧盟是站在道德高地打击强迫劳动,其实就是为了保护本地产业,顺便抢一抢我国这个大户。

既然打不过,那就用规则来限制。这种做法在经济学上有个专业名词,叫贸易保护主义!

其实欧盟自己心里也清楚,没了中国产品的欧洲光伏市场供应链,立马会受到巨大冲击,有些国家的光伏发电项目可能直接停摆。但为了不让中国产品继续横扫欧洲市场,欧盟宁愿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也要拼了命的设置关税、出台法案。

从欧盟的角度来看,当按照现有规则竞争不过的时候,那就只能改变规则了。



欧洲为何惧怕中国产品?

欧盟如此惧怕中国产品仅仅是担心市场份额被抢占吗?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企业已经掌握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就拿光伏产业来说,从上游的硅料提纯到下游的组件制造,我国的产业链已经是一条龙,规模上庞大不说,技术上也一直在不断突破。

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进步同样飞速,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这些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和相关专利技术我国已经占了绝大多数份额,自主研发并规模化生产不说,还能保持极高的性价比。

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任凭欧洲汽车企业如何穷追猛赶,但在成本控制上永远都摸不着头绪,无奈之下只能降低配置。可问题是旁边就有高性价比的中国新能源车虎视眈眈,消费者自然会用脚选择,毕竟从消费者的眼里各大车企的死活跟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能够便宜实惠的买到称心的车辆才是正道。



可是对于车企背后的资本来说,一旦失去了这么多年攒下的优势,百年来构建的欧洲工业体系也将瞬间分崩离析,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动摇国本的存在,所以拼命打压制裁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对欧盟高层来说,最深层的恐惧其实是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欧洲产业结构和市场优势正在被中国逐渐蚕食。欧洲的政客们非常清楚,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欧洲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正是这种深层次的危机感才驱使着他们出台了《禁止强迫劳动法》这样看似道德正确实则充满私利的法案。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遇阻,路在何方?

虽然招式比较卑劣,但对我国的新能源车和光伏产业来说,确实是一次精准打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该怎么接招呢?



2024年的数据已经出炉,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欧盟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8%,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我们的增长势头十分明显。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在欧洲市场都在逐渐打开局面。

不过随着欧盟的限制大棒袭来,这一增长势头可能将会放缓,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前有欧盟的围追堵截,但我们还是可以想出相应办法的。

既然欧盟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那我国企业干脆直接在欧洲建厂。比亚迪已经在这方面先行一步,2023年在匈牙利开工建设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工厂不仅能满足欧洲市场对比亚迪产品的需求,还能有效规避欧盟的关税和政策限制。

而且匈牙利地理位置优越,物流发达,生产出的汽车可以迅速运往整个欧洲。



土耳其也是我国车企建厂的热门选择,土耳其与欧盟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密,一直是关税同盟关系,只要我们能在土耳其境内制造的汽车,就可以免关税进入欧盟市场,这样不光可以削减企业的制造成本,还能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税豁免才是中国车企的绝佳跳板,只要能顺利在土耳其建厂,我们的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而且欧洲还拿我们无可奈何。

毕竟欧盟不可能为了针对我国新能源车,打破既往的关税同盟,车辆也只不过是万千贸易品中的一个门类而已。



虽然欧盟市场这两年在不停的提高标准严格要求,但我国企业在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是不容撼动的,我们自然可以在现有优势方面继续加大投入,让我们的技术优势领先欧洲一个世代。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我国企业的强项,欧洲本土企业则更多依赖外部供应链,我国企业可以让我们的产品在技术和价格上继续保持领先,这样就会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让欧洲的巧取豪夺成为一纸空文。

面对欧盟的不公平对待,我国企业也没打算忍气吞声,上汽集团已经决定将欧盟告上法庭,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欧盟委员会在没有欧盟企业申请的情况下,主动发起对我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

只要能够在法律层面取得胜利,我们就能站在法律的制高点上,名正言顺的打破欧盟的贸易壁垒,重新夺回市场。



说到底欧盟想要通过这些方式打压我们的新能源车和光伏企业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的企业已经有能力真正实现全球化运营,欧盟想要制造贸易壁垒,我国也不是没有反制措施,相比新能源车和光伏这两个品类,欧盟对我国出口的产品依赖反而更大,如果长期对抗吃亏的只能是欧盟自己。

路虽远,行则将至

面对欧盟的贸易壁垒和市场限制,我国几大出口产业虽然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前途依然光明。通过海外建厂、技术升级、法律反击等一系列手段,我国企业正在积极应对。

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不仅要在产品上继续领先,还要在品牌和全球化布局上实现新的突破。

路虽远,行则将至!欧盟的小动作虽然会带来短期困扰,但无法阻挡我国产业的全球化步伐。面对种种困难,我们不仅要卷,还要卷得更聪明,卷得更有策略。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