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东北抗日联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抗联,活跃在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们是最早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抗战力量之一。
后来这支队伍的发展经历了一场无奈的历史曲折,不得不退入苏联,接受整编,甚至彻底失去了独立性。抗联从一支民族自救的抗日队伍逐渐被苏联接管,这其中的甘苦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抗联究竟是何时、为何被苏联彻底接管的,以及他们在苏联时期究竟有多么艰苦,甚至有人说比红军长征还要难熬。
东北抗联的起源与早期斗争
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了中国东北,整个东北局势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此时,南京的国民政府一边宣扬“不抵抗政策”,一边眼看着东北三省沦陷。
可东北的老百姓可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东北人民奋起抵抗,掀起了一场义勇军运动。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也在东北大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应运而生。
抗联早期的斗争真是极为艰苦。面对装备精良的日伪军,抗联的武器和补给可以说是极其有限的。他们的敌人不仅是日伪军,还有东北的极寒天气和日伪“归屯并户”的严酷政策。
日军为了切断抗联与民众的联系,把老百姓集中起来管理,进出还得检查“良民证”,抗联的粮食补给几乎被完全截断。抗联战士们往往饿得头晕眼花,身子打晃儿,只能吃野菜和树皮来维持生命。
抗联的斗争在1937年之后更是陷入困境。这个时候,中共中央与东北的联系已经彻底断了,抗联只能靠着自己在东北顽强抗争。
1937年底,抗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斗争局面变得更加严峻,许多队伍被打散,日伪军的“讨伐”行动使得抗联在东北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人员和物资损失惨重。抗联的顽强斗争让日本关东军头疼不已,称他们为“满洲治安之癌”。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面,到了1940年前后,东北抗联的余部不得不选择退入苏联境内。为什么要退到苏联去?其实也是形势所逼。
东北的局势实在太紧了,抗联在日军的严密围剿之下几乎找不到生存的空间。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抗联的指战员们决定跨过边境,进入苏联寻求庇护与整顿。
刚刚进入苏联的抗联战士们,日子过得还是挺不错的。苏联边防军给他们提供了面包、土豆和牛肉,让这些常年吃不饱饭的抗联战士好好地饱餐了一顿,甚至还能洗个热水澡,换上干净的衣服。然而,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抗联战士们就迎来了新的挑战。
苏联的整编工作开始了,抗联的指战员们被解除了武装,编入苏联的军事系统,成为苏联军队的一部分。苏联的目标很明确,他们希望将抗联这支游击队改造成一支具备正规作战能力的部队,以便在未来的对日战争中派上用场。
抗联在苏联的训练内容非常严格,射击、肉搏、野外生存、武装泅渡、跳伞空降等技能,几乎是全员都要掌握的,甚至包括女兵也不例外。这些训练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属于特种兵的训练内容。
苏联对抗联的全面接管与整编
苏联对抗联的整编,意味着抗联彻底失去了原来的独立性。从1941年开始,苏联逐步实现了对抗联的全面控制。这个时候,抗联已经不再是一支独立的抗日队伍,而是成为了苏联远东军的附属力量,被用于苏联的战略需要。
抗联的战士们在苏联的北野营中度过了漫长而艰苦的岁月,他们的后勤供应由苏军负责,但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物资供应急剧减少,抗联的配给被减半,战士们不得不自己开荒种地,勉强维持生活。
尽管如此,抗联的战士们并没有放弃斗争的信念。他们在苏联的指导下,学习现代军事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战斗力。
苏联教官们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希望将这支部队打造成具备正规军战斗力的力量。对于这些抗联战士来说,他们已经太久没有吃饱的感觉了,每次有机会吃到饱饭,大家都恨不得把所有能吃的都塞进肚子里。
抗联时期的极端恶劣环境
在苏联境内,抗联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非常艰苦的。他们住在北野营的帐篷里,冬天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往帐篷里钻,许多战士晚上都被冻得睡不着觉,只能围着火堆取暖。
然而,这样的环境并没有击垮抗联的战士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北野营盖起了营房,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顽强的意志。
苏联的物资配给逐渐减少,每个战士每天只能分到一公斤面包,外加少量的蔬菜和肉类,但这些远远不够。长期的饥饿让战士们个个面黄肌瘦,体力大不如前。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技能。苏联教官们教给他们的不仅是现代化的军事技能,还有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去。
抗联的战士们学会了如何在野外搭建庇护所,如何进行武装泅渡,如何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找到食物,这些技能对他们后来的战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那是一段充满了艰难险阻的历史。然而,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一场漫长的跋涉,那么抗联在苏联的岁月则更像是一场持久的极限生存挑战。
红军长征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但一路上还有地方百姓的支持,能够得到一定的物资补给。而抗联在苏联的那些年,几乎是孤立无援的,所有的生存问题都得自己解决。
此外,抗联的战士们还要面对苏联当局的严格控制,他们不仅失去了原来的组织独立性,还必须接受苏联的各种安排,包括被派遣执行危险的侦察任务。
在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之前,抗联教导旅的一部分战士被派往中国东北执行侦察任务,他们分成50多个小组,空降到日军的防区,进行战前侦察。
这些任务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许多战士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牺牲了,他们的名字甚至都没有被记录下来,只留下了那些残破的电台和一些寂寞的回忆。
抗联在苏联的战斗与贡献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抗联教导旅也终于迎来了重返东北的机会。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整编,抗联教导旅被分成几支部队,一部分作为空降侦察部队深入日军防区,另一部分则随苏联红军的主力部队一起进攻东北。
在这场对日作战中,抗联的战士们表现得非常英勇,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东北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抗联的战士们在这场战斗中的牺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他们是以苏联军队的身份参战的,许多抗联战士的名字并没有被记录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他们的贡献也被长期忽视。
直到多年以后,才有人慢慢开始关注这些曾经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抗联战士。
结语
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充满了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队伍,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在苏联的那些年,抗联战士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虽然他们的历史充满了曲折和苦难,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联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坚持到底。
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抗击侵略、追求自由的宝贵精神财富。抗联的英雄们,虽然有的已经长眠在异国他乡,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正义和和平而奋斗。
参考资料:
中共党史研究︱与中央长期失联的东北抗联是如何“回归”的? 澎湃新闻 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