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一天,在栖霞农村,家家户户的炕头都暖烘烘的。下午两点,庄园街道孙马庄村的宫忠兰双腿盘坐在炕上,掀开篦子,确认盆里的面已经发好了,便开始了年饽饽的制作。

胶东地区有过年做饽饽的传统。其中有一种形状为蛇形的饽饽,被称为“神虫饽饽”(也称“圣虫饽饽”“剩虫饽饽”),在蛇年尤为应景。

宫忠兰熟练地从面盆里揪下一块面团,反复揉搓,直到其变得筋道而光滑。随后,她将面团在掌心揉搓成长条,并轻轻捏出蛇头的形状,“神虫”的身子便初见雏形。接着,剪刀在她手中灵巧翻飞,细密的鳞片渐次成型;再剪出蛇口,衔上一枚硬币;两粒赤豆点睛,原本蛰伏的面团顿时有了灵性。最后,她将蛇身盘绕于两层莲花底座之上,一个活泼又不失威风的“神虫饽饽”便跃然案上。


宫忠兰制作的“神虫饽饽”。

“做完的‘神虫饽饽’要放在粮囤、米缸或者面缸里,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宫忠兰一边将做好的饽饽放进蒸锅,一边回忆起长辈给她讲述的关于“神虫”的民间传说。

从前,一户富裕人家在寒冬腊月娶亲,新娘子在路上遇见一只冻得发抖的“神虫”,心生怜悯,便将其抱在怀里取暖。到了婆家,新媳妇惦记“神虫”,忙问婆婆粮囤的位置,婆婆以为她勤俭持家,便带她查看粮囤。新媳妇趁机将“神虫”放入粮囤中。

后来,村子闹起了饥荒,新媳妇劝说婆婆开仓三天救济村民,粮食任人取用。三天后,粮囤里的粮食竟丝毫未减,原来是“神虫”为报恩将粮囤填满。从此,人们为纪念“神虫”的恩德,每逢新婚、春节等喜庆日子,便用面粉做成“神虫”的模样,供奉在粮囤中。

“要留到二月二那天,才能把‘神虫饽饽’拿出来吃。”宫忠兰告诉记者,这寓意着这个家庭生活富足,过年的东西还没有吃完,意味着年年有余;同时,二月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一天将“神虫饽饽”取出全家分食,也寓意分享它带来的福气。


宫忠兰制作的“神虫饽饽”“猪头饽饽”“鱼饽饽”。

暮色降临,新蒸的“神虫饽饽”氤氲着麦香出锅了。宫忠兰依旧遵循古礼,将其小心翼翼地放置在了米缸中,同时也许下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现代化浪潮中,“神虫饽饽”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胶东大地的文化记忆,传承着千年不变的乡土情怀。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