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9年东京,课堂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讲台上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学习“日本的光辉历史”——从丰臣秀吉的扩张野心,到“光荣的”明治维新,仿佛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坐在教室角落的少年们,个个握紧拳头,眼神中透着一丝狂热和崇拜。谁能想到,这一代“愤青”正走在一条看似自豪,实则自毁的路上。
如今的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愈演愈烈的右翼思想,是否会把这个国家推向不可逆转的深渊?
小岛国的野心——从明治维新到丰臣秀吉,扩张的基因早就埋下了
说起日本,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精致的樱花、清酒和热闹的歌舞伎,可别被这表象迷惑。日本在历史上可是个“杀气腾腾”的存在。
一个小岛国,整天想着“称霸亚洲”,它是从哪来的自信?还得从明治维新和丰臣秀吉那会儿说起。
这些老前辈们,给日本播下了军国主义的种子,一代代往下传,成了日本的“全民信仰”。
首先看丰臣秀吉,堪称“种子选手”。这位统治者从一开始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不是想着种田过日子,而是天天盘算着怎么把邻居家的地盘占了。
尤其是朝鲜半岛,那时候没事儿就去打几仗,自己过得挺舒坦,可让朝鲜人吃了不少苦头。丰臣秀吉的野心啊,真的大!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先征服朝鲜,再搞定中国,最后拿下印度!”在他看来,亚洲就是他的“自留地”,想怎么扩张就怎么扩张。
别说,还真有几分效果。丰臣秀吉连续三次派兵去朝鲜,搞得鸡飞狗跳,虽然战绩惨淡,但他的“扩张梦”却一点没熄火。等他失败了,日本的统治者们也没因此退缩,反而拿他的想法当了“家训”。这种好战思想就这样延续了几百年,直到明治维新时达到顶峰。
明治维新,日本搞出了“军国主义”这套东西,国家机器为打仗服务,全民一心变成了“好战民族”。从教育到政治经济,日本几乎是“全民皆兵”的节奏。这就好比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学生,突然有一天开始练搏击,动不动就出拳头。
这是日本的“国家改造”,但它的改造方向太偏激了。维新之后,日本一系列激进政策的推行,彻底将它推上了“战争立国”的路。侵略、扩张,打得整个亚洲不太平,这小岛国就这么一路打到了二战。
可以说,丰臣秀吉播下的种子,加上明治维新的浇灌,彻底让日本的好战基因扎了根。无论是对中国、朝鲜,还是对东南亚地区,日本从来不缺战斗的欲望。而这种从骨子里带出的扩张欲望,不仅让日本人习以为常,甚至还成了“荣誉感”。
对于一个小岛国来说,这种全民狂热的扩张精神,是好是坏,真不好说。可以肯定的是,这条路,他们走到最后无异于自掘坟墓。
从课堂到战场,一代代愤青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有人说,教育决定未来。日本的统治者倒是深谙此理,只不过这“未来”走向了反面。从清朝后期起,日本就逐步强化军国主义教育,通过学校、报纸、宣传,将“为天皇而战”的思想灌输给年轻人,甚至形成了全民的“军人梦”。
大家想想,日本的小学生从小就听老师讲丰臣秀吉怎么打朝鲜,长大了还能不崇拜武士?日本的教育就像一个“愤青培养基地”,让孩子们从小觉得,生来就是为了战斗。
尤其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把军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带着“天皇至上”的信仰,这种观念在学校里如同空气一样流淌。
更“魔性”的是,日本通过各类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甚至戏剧,传播军国主义思想。以日本军人著作的小说、绘画等文化产品,塑造出所谓“武士道精神”的偶像形象,鼓励年轻人去“效忠天皇,保家卫国”。
一些人甚至以为,能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才是人生最大的荣耀。想想一个普通的少年,成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会把自己当成“国家的战士”。
20世纪初,日本正式发动对外战争。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了沙俄,打得自己心花怒放,觉得就应该以战求生。国家把战争作为工具,大力宣扬“用武力改变命运”,不仅赢得了一些民众的欢呼,甚至在教育中也变成了“国家进步”的重要课题。
这种教育导致了什么?年轻人变得血气方刚,动不动就想上战场干一架。这种思潮再经过一代代教育,演变成了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特别是到了二战时,很多日本士兵在战场上根本不怕死,抱着“神风敢死队”的精神,一往无前。
这种“自杀式”教育,带给日本的,不只是一个个牺牲的士兵,更是影响到社会的根基。到后来,国家对外征战的负担不断加重,国民的生活却每况愈下。
可以说,日本的扩张不但没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反而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长此以往,这种军国主义教育成了日本的“历史顽疾”,要是换个“清醒剂”也许还来得及,但日本偏偏就此踏上了“毁灭之路”。
“现代右翼势力的复苏”——从历史美化到社会撕裂,毁灭的自我之路
好不容易熬过了二战,日本一度看起来好像要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结果呢?战争的阴影根本没散去!战后,美国怕日本翻船,于是保留了天皇制,这成了日本右翼势力“复活”的根基。
右翼分子们越是念念不忘“荣光”,越是喜欢打着“天皇至上”的旗号,宣扬日本侵略是“正义的行动”。他们不仅美化历史,甚至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右翼化。
美化侵略历史,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看看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吧,很多关于侵略战争的章节被轻描淡写,甚至刻意扭曲历史事实。这就好像一个曾经犯过大错的人,不但不悔改,还在年轻人面前粉饰自己。
这种教育,不是在让新一代人反思历史,而是在鼓励他们再“干一次”。尤其在日本的一些政客眼中,对待战争的态度,反而成了“民族精神”的标志,仿佛谁越不认错,谁就越爱国。
右翼分子还真有自己的“生意经”。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在社会上拉拢同伙,甚至搞集会、游行,鼓吹军国主义,博得不少“粉丝”。尤其是一些青年,觉得这样做能找到“自我”,甚至幻想着跟着这些右翼分子能实现“国家振兴”。
这些年轻人仿佛生活在日本的“战斗泡泡”里,对现代世界的现实根本视而不见,觉得只要抱着“武士精神”,就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这种思想不止影响了日本的社会氛围,更让整个日本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右翼势力的扩大导致了民众的极端化思维,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认为,对外强硬就是“爱国”的表现。而这种扭曲的逻辑,却让日本逐渐走向孤立,甚至在国际上引起其他国家的戒备。
更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这种极端思想让日本对邻国的敌对情绪越来越浓。尤其是一些极端主义者,简直就像“愤青”附体,盲目宣扬“日本必须强大”“必须复仇”,认为过去的历史教训不过是一时的失败。
这种情绪让日本政府左右为难,既想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又要安抚这些激进民众,结果两头受气,国内外都不得人心。
从长远看,日本的军国主义“幽灵”不除,这条“愤青毁国”之路恐怕会越走越远。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在于是否崇拜武力,而在于能否真正反思历史、告别过去。
参考资料:
日本右翼势力为何不断滋生?军国主义阴魂缘何久驻日本?这绝非偶然—— 北京日报 2014-01-06